一、人工智能对科学探索的影响?
其一是人工智能让科学传播中客体的“主体间性”得以实现,真正进入公众参与科学传播阶段。在科学传播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中,科学共同体和普通公众之间构建了客观存在的“主—客体”关系,即使是当代的公众参与科学传播阶段,以科学家为核心的科学共同体依然是拥有科学技术知识优势的主体,普通公众还是需要获取科学技术的客体。
而到了强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实现的时代,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数据搜寻、识别和分析能力,普通公众可以相对容易获取自己需要的、浅层的科学技术知识,普通公众不再被视为原子式的个体以客体呈现,而是与科学共同体初步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构建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
其二是人工智能借助智能机器人极大提升科学传播的效用,特别是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科学传播,人机交互将成为主要形态。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对话语言,以一定的交互方式,为完成确定任务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不同的计算机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风格——他们的教育背景不同、理解方式不同、学习方法以及具备技能都不相同,这样就需要计算机系统不断升级,才能够迅速地识别和理解人的意图,提供更加“友好”的交流界面。
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有效地提升了以人为本的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有利于帮助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参与科学传播。尤其是现在学习型机器人开始走进学校、走进家庭,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机器人将通过互动模式帮助儿童青少年从小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其三是人工智能将淡化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的专长,而强化公众的交互思维和认知能力。在科学传播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科学家可被理解为广泛地被公认为能够对某个相关问题或事情作出可靠的专业性分析或判断的人,因为相对于普通公众,科学家拥有专长知识,即使是公众参与科学传播阶段,科学家与公众的关系也是知识论上的专家与新手之间的关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的专长知识将被淡化,而普通公众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通过学习开源共享、参与协商、组建社区等实践,提升交互思维素养,同时提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高阶认知能力。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未来的科学传播将呈现以下三个特征:“深度社会化”“个性化”和“持续自我创新化”。其一“深度社会化”。在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和帮助下,以往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及在科技馆、图书馆、中小学课堂、社区等场所开展的科学传播,将拓展到家庭、人行道、电梯、商厦等任何地方,科学传播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出现,科学传播不再是科协、科学家和科学媒介记者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单独承担的重任,而是全社会都能广泛参与的社会化事业。其二“个性化”。
二、何谓人工智能+教师?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应用主要集中在家教辅导、在线学习、课堂教学等方面。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将重塑教育行业。“比如,时下流行的MOOC(慕课)、网班解决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而翻转课堂则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重构了教学结构。不远的将来,大学生在校园的时间会减少,他们可以在线完成课程学习及考试,甚至很多时间不必待在学校”程洪说。其实人工智能将会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优势。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必须抓住3个核心:一是教授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欲望和方法;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三是启发学生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依靠深厚的大数据累积与人工智能技术,每次教学完成后,老师用户可在APP上获取人工智能推荐的与教学进度同步、与课堂所授知识点相关的海量丰富习题。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行为进行评测,根据这些精细化的反馈,老师便能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