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美苏争霸背景?

316科技 70

一、美苏争霸背景?

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想要扩张,但美国等国家反对共产主义.就以美国为首建立了北约,和以苏联国家为首建立的华约开始对峙局面出现.

结束原因: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美苏争霸的局面不复存在,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俄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俄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美苏争霸笑话?

一次美苏篮球队相遇,在比赛中美国球队比分落后他们就采取小动作整苏联队员。一苏联队员上篮时,一美国队员拉住苏联队员球裤一下拉掉了球裤只剩下内裤了。球员差点打起来。赛球都使绊子。

三、美苏争霸起止时间?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的“铁幕”宣言使双方的敌对关系陷入激化,整个欧洲逐步形成东、西方两大阵营,并展开了冷战。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

的苏联国旗落下,苏联正式解体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二、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三、第三阶段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而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四、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二战后到苏联解体的这段时间,美国和苏联长期进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形成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全世界范围搞冷战。

美国先后发动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

苏联先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并在亚非拉插手他国事务。美苏争霸形成世界上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格局。

五、美苏争霸电影有哪些?

《俄罗斯大厦》《惊爆十三天》《K-19:寡妇制造者 》

六、美苏争霸四个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二、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三、第三阶段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而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四:第四阶段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七、有关美苏争霸的电影有哪些?

机械威龙

 美国 / 1990 / 导演:斯图尔特·戈登 / 主演: 杰弗瑞·考姆斯 / Jason Marsden / Michael Alldredge

剧情介绍

50年前的一场核子战争几乎摧毁了人类,战争已经被废止,美苏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通过机器人单挑来解决,S国机器人战士亚历山大,已经接连杀死了M国的九位机器人战士,为了争夺阿拉斯加,下一场战斗M国非胜不可。M国的机器人战士阿基里斯在前面的战斗中,同样已经连胜九场,这次将由他来迎战亚历山大。这最后一站,不仅是为国家,更是为个人的恩怨情仇……

八、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

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

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2.经济实力的竞争。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控制西欧。战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的54.6%,到1970年只占37.8%。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约有30%被破坏,损失惨重。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的竞争起决定作用,苏联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这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转入战略攻势,迫使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双方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垒的僵持状态。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在欧洲发动战争。美苏还在全球争夺战略要地和海洋霸权,控制盟国,打击对方的盟国。美苏企图控制世界各国,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各国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苏争霸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既打击亲苏势力,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实际上是实施战略进攻,以“星球大战”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略攻势。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实际上拉开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迫放弃对美国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4.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三)中国与美苏冷战争霸的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九、冷战期间美苏争霸的焦点是制海权?

冷战,在某种意义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权国——美国为核心的海上国家集团,与最大的陆权国——苏联为核心的陆上国家集团争夺欧亚大陆的一场地缘竞赛。

当英国正在力不从心地维持着它的海上殖民帝国时,另一个海权强国悄悄地在西半球崛起,这就是美国。二战后,英国沦为国际政治中的二流国家,力量重新回归到欧洲地区,美国则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另一方面,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苏联成为了战争的最大胜利者之一,它借助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完全有能力摄取海权。新的国际局势使美国的决策者意识到,传统的孤立主义已经无法保障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和安全,它必须去扮演昔日英国的角色——充当国际体系中的“平衡者”,重建欧洲均势。

众所周知,遏制战略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在全球对共产主义世界发动冷战开始,美国认为,俄国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国家,而且还拥有着巨大地理优势,占据着“心脏地带”。

观其历史发展,从最开始的莫斯科公国到日后俄罗斯帝国,“扩张”一直是俄国发展的“指路灯”,除非其在这个过程遇到强硬阻碍,才会选择停止。

“苏联的行为就像一条不停流动的溪流,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它主要关心的是灌满世界权利盆地中可以达到的每一个角落的缝隙。如果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它会达观地接受并适应这一现实。——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

​由此,一场新的“海权”与“陆权”的争夺战再次开始,“陆权”国还是原来的那个国家,“海权”则已经换了人,这恰好符合陆地与水流的特点“固定的陆地,流动的水”。

美苏争夺呈现出点、线、面的几何图形特征。其中心重点是欧亚大陆,这个大陆是这场争夺的地缘战略的焦点,也是地缘政治的目标。

争夺欧亚大陆是一场全面的斗争,在边缘地带的三条中心战略战线上进行:远西战线、远东战线和西南战线。而在每一条战线上进行争夺的政治结局,都很可能取决于谁能取得或保持对几个要害国家的控制。

这些要害国家成为一些关键的点,这些点在远西战线有波兰和德国,在远东战线有南朝鲜和菲律宾,在西南战线有伊朗或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它们在具有军事意义的地缘战略上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它们又很脆弱,具有易于被人诱惑或接管的可能性。

第一条战略战线形成于希腊、土耳其两国以及柏林所遇到的两个同时发生的危险。在这两次危机中,苏联都曾试图改变1945年以后的现状。它的行动具有潜在的深远影响。

不论在希腊还是在土耳其,苏联如果取得成功,都将会使它的实力进入当时处于相当大的动荡中的地中海地区,并将打开通向伊拉克的道路,而且处于边缘地带的众多“点”将会发生连锁反应。

哈里·杜鲁门总统的决定因此具有历史性的影响。1947年5月22日,他签署了法令,使杜鲁门主义成为法律,从而使美国参与了保卫希腊和土耳其。他还做出有力反应,以空运打破了1948年4月对柏林的封锁,建立大西洋共同体。

于是,苏联不断努力去瓦解这一横跨大洋两岸的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图谋,和大西洋共同体对抗莫斯科在欧亚大陆夺取优势地位,成为东西方在欧洲的地缘竞争中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新的一轮美苏争夺的第二条战线是在第一条战线之后不久形成的,这一次是在欧亚大陆的远东一端。

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中国这两个共产主义超级大国结成同盟,形成一个占世界陆地三分之一的庞大集团,这一危险在地缘政治地图上的表现就是,在欧亚大陆涂染了一片巨大而日益膨胀的红色墨迹,从而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地理区。

“会构成对世界自由的黄祸,因为它们将会增加大陆策源地的海洋前沿,增加枢纽区俄罗斯占有者至今所没有的优势。”——麦金德

这使得美国把遏制之剑不仅指向了苏联,而且指向了中国。

“1950年至1953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在地理政治上可看作是一场典型的陆权与海权之间的斗争。”——《20世纪西方地理政治思想》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守住了南朝鲜,而且在欧亚周边拼凑了一个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包围圈,把日本、南朝鲜、台湾、菲律宾和印度支那都纳入美国军事同盟体系。

第三条中心战略战线西南战线形成的更晚些。杜鲁门主义问世以后的大约25年的时间里,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在政治和军事上与美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英国海军和空军在波斯湾的存在为西方的安全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而当伊朗的亲美政权于1978年崩溃时,这一地区的平静就被打破了。1979年,苏联将它的军事力量推进到了阿富汗,美国于是对波斯湾地区正式宣布了一个类似杜鲁门主义的主张,即卡特主义:

“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将被视为斯队美国重大利益的攻击,对于这种攻击,将采取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其中包括使用军事力量。”——《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赛的地缘政治纲领》

第三条战线就这样形成了。美国迅速地扩大了在这个地区的空军和海军部署;增加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明确重申了1959年美国关于保护巴基斯坦免受苏联入侵的保证;并参加支持反对苏联占领的阿富汗抵抗运动。

这一时期,对欧亚大陆西南战线争夺已经不仅仅出于出海口和海洋贸易问题的考虑,更多的是石油资源利益,这一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是美苏从战后到今天持续争夺这一地带的主要原因。

从总体上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控制着世界的边缘地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控制着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冷战期间,它们一个从陆心向陆缘渗透、扩张,一个从陆缘向陆心进行遏制、包围。

这一场左右了世界格局近半个世纪的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的争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就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

19世纪的英俄欧亚大角逐以新的面目和形式又出现在加世纪,这或许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那么简单。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者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充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虽然这场冲突的参加者是新的角色,但它仍然是海洋大国和占支配地位的内陆强国之间的冲突,这是一种古老的、几乎是传统的、无疑也是地缘政治的冲突。

这场激烈的斗争开始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崩溃之时,历经几次企图阻止一个囊括全欧的神圣罗马帝国尝试,直至英国等海洋帝国与拿破仑的法国、纳粹的德国和俄国的几个主要以陆地为基地的大国之间发生的长期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英国(以及早些时期的西班牙或荷兰)的继承者;而苏联则是纳粹德国(以及更早一些时候的德意志帝国或拿破仑一世的法国)的继承者。

那些以航海为业的国家,利用易于进入的海上航道投入它们的力量,在大洋彼岸建立具有政治和经济影响的海外飞地。内陆国家则谋求对大陆的统治,并以此为出发点,向来自大洋彼岸的入侵者的霸权行径提出挑战。

历史告诉人们,这样的冲突往往是旷日持久的。

十、1953到1970美苏争霸发生的事?

从1953年到1970年的美苏争霸时期,当时的世界上爆发了一次差点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件,那就是1961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在1961年之前,苏联在古巴建立了军事基地并且部署了大量导弹,并于1961年被美国知道,当时的美国让苏联立刻将导弹撤回,不然将会同苏联宣战。税后苏联只能将导弹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