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从业者能活多久?
互联网从业者会活的和正常人一样,活到80多岁没问题。互联网从业者并不是用性命去拼金钱,为了得到高收入,都把生命消耗完了。一般人认为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程序员,吃的是青春饭,经常加班熬夜,其实只要有规律的生活,加强身体锻炼,有个健康身体是没有问题的。
二、互联网从业者该看的电影?
1. 骇客帝国(1999)
概念:在线/离线,递归,循环,矩阵等。
这部具有革命性的电影。一种文明的结束是另一种文明的开始。它成了后来的很多电影效仿的对象。
2. 环形使者(2012)
概念:循环
如果生活变成了一种无休无止的循环,如何终止它?
3. 创:战记(2010)
概念:虚拟和现实
很多到了年纪的计算机科学家都会承认,他们对计算机计算或战争游戏的热爱来自一种憧憬。
4. 遇见未来(2007)
概念:递归
这部电影运用到了计算机里递归的概念,特别是最后的搜索那部分,那是在一个树数据上进行递归搜索。
5. 死神来了 1, 2, 3, 4, 5
概念: if else jump
三、互联网从业者工作生活平衡吗?
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平衡的。在这个信息交互趋向足够充分的时代,没有谁是可以躺着就能把钱挣了的。所以,互联网行业看着工资在逐年增长,可是谁又知道996的真正含义,谁又知道BUG的压力,还有过劳死---
这个行业一个月就有可能有个颠覆性的技术出现。每年开启多少新公司,存活到2年,3年,5年的又有多少呢?当你从上家公司出来,你的技能还能使用多久呢?难说,真的很难说。
所以,单身要拼一下,拼一个光辉的未来。要是家和孩子以后,你就需要考虑一下平衡性了。毕竟,通宵搞工作的事要跟你的生活抢平衡。你的取舍在哪里?
四、如何看待国内互联网从业者现状?
算上这一次,互联网的寒冬期已经经历第三次。
如果你熟悉前面几次浪潮的逻辑,对这次的寒冬期会持续多久,很容易估出一个大概,避免盲目选择行业。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总结下来就是:新技术推动新产业的发展,新产业激发了疯狂的投资热情,随着96年的美联储降息,投资互联网企业的回报率超过了300%,泡沫由此生成,也由此破裂。
无数的企业追逐新投资,而没有把这笔钱真正用在技术和产品上,2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整个美国股市市值蒸发了三分之二。不少公司市值断崖式下跌甚至关门歇业,一大批程序员失业转行。
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苟延残喘活到了2004年,紧接着又遇到08年的次贷危机,事实上,直到16年纳斯达克指数才重新回到五千点的关口,并一路往上。
在这个过程中,泡沫破裂前的美国龙头公司们并没有破产,包括苹果、亚马逊、ebay,以及老牌的思科,微软,因特尔等公司,市值虽然跌去大半,但依然坚挺至今。
苹果仍然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互联网公司。
泡沫的起因还是金融资本过剩导致的,互联网和制造业不同,没有产品过剩一说,膨胀的泡沫来自虚假的投资,那些倒闭的公司并没有对行业起到什么帮助。
你要说罪魁祸首是美联储倒也没毛病,只是可能连格林斯潘也没想到这个新事物空手套白狼的能力那么强,只凭一些“互联网2.0”、“注册域名”等概念就成就了那么多市盈率高达200以上的公司。
20年3月20日,著名的金融杂志《巴伦周刊》发布了一篇名叫《烧光》的封面文章,揭示了目前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糟糕现状:
在调查的207家互联网公司中,71%的公司利润为负,51家公司的现金会在12个月内用完,就连互联网偶像单位亚马逊的现金流也只能维持10个月,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都在尽其所能的套现,从旧经济体系流向新经济体系的资金马上耗尽,无钱可烧也无钱可赚的互联网公司即将跌落神坛。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企业只是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上。从00年泡沫破裂至今,除了不断增长的硬件性能和乔布斯还在时不断创新的苹果产品,国外用户对互联网的感觉并没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一方面,个人电脑在国外早已普及,后来的移动智能设备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手游在国外没有中国那么火热。
另一方面,外国人很难改变邮件交流的习惯,我在2018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40岁的房东和他的朋友仍然保持着邮件+facebook交流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正在被Titok等产品的影响,但至少在泡沫破裂后的20年,我们没有看到新的,划时代的互联网概念落地。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正是00年到20年这段时间,互联网才真正影响千家万户。
在中国,20年前还是土木工程的天下,而非软件工程。在当时做设计师,进设计院,是每个人都羡慕的事情,直到现在,最早一批吃上土木工程红利的人,大多数过着中产的生活。
中国互联网浪潮是个人电脑的普及+各类门户网站的创立相结合产生的。由于错过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芯片的发展,大多数中国个人电脑以联想为龙头,担当的“组装厂”的角色,开启个人电脑普及时代。
1990年,中国的个人计算机普及率是0.44台/千人,到200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6.31,到2004年,是40.88。
同期的美国,1990年是217台/千人,2000年和2004年分别是570台和749台,绝对值领先中国18倍,但中国的涨幅是极其迅猛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的个人电脑普及率在1990年还是46,到2004年时就已经是608了,在2001年反超日本(日本2004年电脑普及率是541台/千人)
同时期苹果已经开始研发iphone,而中关村正加紧生产和仿制各种电子产品。而现在,iphone的创新随着乔布斯的离开已经有停滞的迹象,尽管苹果仍然是市值第一的公司,但全球互联网企业排名里,已经多了不少中国企业的身影。
这些企业早期也是做门户网站出身,正是因为个人电脑普及到千家万户,门户网站才有了流量,中国互联网才迎来第一条汹涌的河流。新浪、网易、搜狐、腾讯 、百度这些公司均在2000年前后争先上市,从雅虎中学来的盈利模式让这些公司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
而这一桶金,首先体现在职员的身上。
2003年,计算机服务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万元,金融业2万元,房地产业1.7万元
2020年,计算机服务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7.7万元,金融业13.2万元,房地产业8.38万元
计算机涨幅490%,金融业650%,而房地产仅有392%
可以说,你要想转码,进入互联网行业,在20年内都是机会。只是早期的互联网企业缺少国内投资,消费市场没有完全开拓,手机也不及个人电脑那样普及,所以在00年到10年这段期间,互联网公司一直不温不火。
但那时是互联网的春天,那时候的创业者们信心满满,从美国回来的张朝阳创立搜狐,准备大干一场。腾讯那时候还是OICQ,仅千万级用户,还打算卖公司,到2010年用户才过亿,如今微信和QQ的月活人数均是6~7亿的规模。
逃过了美国互联网破裂的泡沫,08年时也没有跟随经济危机有大的波动(受损最严重的反而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但是随着放水计划的实施,制造业反而转向互联网求生,而房地产则经历短暂下蹲后继续起飞)中国互联网企业就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发展。
春天走了十年,在2010年~2016年,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盛夏。
盛夏有很多巧合,很多很多。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四万亿计划洒向基础建设,为互联网的基建奠定了基础,而受损的制造业却缺乏资金,不仅持续失去创新能力,还转而拥抱互联网,走向了电商之路。在国外,苹果公司推出了全新的Iphone,同时期,facebook等公司接连上市,互联网正式迈入2.0的时代。
在设备上,2010年后,个人电脑的销量缓慢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智能移动设备的疯涨,移动互联网的大幕正式拉开。可以说从半导体到集成电路,从个人电脑到移动设备,互联网的第三波浪潮前所未有的凶猛,足以改变世界。
过去,半导体企业先赚的是军方的钱,不管是思科还是因特尔,第一桶金都是来自与军方的合作。二战后美国军工企业有钱又懂得捞钱,可以说美国的科技霸权建立在军事霸权的基础上,而华尔街是两个霸权幕后的操作手。
有了钱,才有贝尔实验室,才有了斯坦福,才有了后来的硅谷。
在这个基础上,互联网企业赚的第二笔钱是企业的钱,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甲骨文的数据库服务,目的都是给企业和高级知识分子提升效率。20年前后的中国也是一样,能够使用计算机的更多是企业、学校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
而第三笔钱,是终端消费者的钱,也就是看这篇文章的你们的钱。
经济因素叠加行业发展浪潮,叠加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厚积薄发的互联网行业迎来了众所周知的红利。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这个红利,对于转互联网,写代码的人来说,在12年前后入行是最舒服的时候,全国的计算机业人均薪资以每年1万元的速度递增,财富自由的人层出不穷。企业不挑出身,有能力就上。
热钱投入推高了上市速度和股价,通过升值的股票变现成了程序员财富自由的路径之一,这条路初期十分宽阔,加入的人却并不多。
2012年4月,就在Instagram创立的第551天,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对Instagram进行了收购,斯特罗姆作为主要创始人获得了40%的份额。28岁的斯特罗姆一下子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郭宇2014年加入2012年成立的字节跳动,算得上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了。因为工作出色,据说他在字节跳动获得的数十万股票期权。
他表示“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有、定投了某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赚了一些钱。他用在股市赚到的钱,在日本购置了房产,达到了10%左右的收益,因此才有了退休的念头。”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3季度利润仅30亿元,到2019年,净盈利就达到了725亿元,且十年来市盈率基本稳定在30~50之间。
算算时间,那时候入行的人现在应该就在35~40岁之间。他们当中少部分人获得了财富自由,大多数人也吃到了一定的红利,虽然不能提早退休,但至少也是中产阶级。
盛夏之时,国内和海外无数公司互相竞争,阿里和腾讯迅速通过投资发展壮大,饿了吗被阿里收购,而美团和拼多多的大股东是腾讯,滴滴背后有联想的身影,剩下的一些老牌互联网公司部分有些黯然失色,部分则通过押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赛道打算换取下一个十年的增长。
你们熟悉的百团大战,新产业的生成和洗牌,大部分发生在10年到16年这段时间点。
盛夏的结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寡头形势彻底形成。
原苹果公司CEO斯卡利(就是那个把乔布斯赶走的CEO),在离开苹果后,曾经提出在信息技术领域,一般在全球容不下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其中必然有一个引领者,一个老二或者老三,然后会有一堆大大小小的公司。
引领者能占据60~70%的市场,老二和老三(如果有)吃掉20~30%的市场,剩下的人只能喝汤。
我在14年毕业的时候曾经在一家直播公司做过数据分析师,13年这家公司风头正盛,在行业内和虎牙、斗鱼、映客等一众公司争夺市场,但就在我入职仅三个月变宣布资金链断裂。映客赴美上市,熊猫倒闭,虎牙斗鱼成了国内游戏直播的两个龙头,而实际上他们背后只有一个老板。
小赛道尚且如此,更大的音乐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之后也仅留下腾讯和网易两家。外卖行业,电商行业,甚至后来的短视频行业也是如此。
寡头的形成速度越来越快,在阿里巴巴上市前,国内有大大小小的电商平台公司,在他率先利用资金优势上市后,京东和拼多多仍然在16年后奋起直追,抢占市场。
而短视频行业,从14年到18年,抖音快手的格局基本形成,再没有任何公司可以撼动其地位。趣头条在16年上市首日有着高达190%的涨幅,46亿美元的市值直逼新浪,到19年仅剩8亿,现在仅有1600万美元。
在当时,趣头条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字节跳动,他比字节跳动早上市,而在20年,字节跳动的对外估值已经达到950亿~1400亿之间,titok的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盛夏在16年左右结束,国内外大部分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趋势。在这个时间点之后,所有的公司都在想办法尽可能的触及移动互联网的天花板,另一边开始着手变现,收回之前开拓市场砸下的钱。
美团历史利润:
2020年,净利润31.21亿元;
2019年,净利润47亿元;
2018年,净利润亏损85亿元;
2017年,净利润亏损29亿元;
2016年,净利润亏损54亿元。
在盛夏的时间点,互联网对员工的红利从大公司转移到了中小企业。郭宇上亿股权的例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庞大但薪资略高于其它行业的程序员群体。
从这个角度看,颇有些20年互联网泡沫堆积的味道,更多投资的热钱涌入了中小互联网企业,依然是熟悉的用PPT换取投资的技巧。但问题是,如此多的巨头已经吃完了上游的利润,下游的企业就算说破了天,也无法保证投资的回报率。
最有名气的当属共享单车行业,它不仅成为了“新四大发明”,最早入局的龙头企业也因为创业者的短视走向衰败,累计被执行总金额已超3440万(就是撑着不破产)。创始人戴威还曾荣获《财富》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我曾在哈啰出行的数据岗位工作三年,见证ofo的衰败和哈啰的崛起,进而再度见证哈啰和整个市场的衰退。小黄车在车锁的设计上就不打算长期运营,车辆的丢失,机械锁的维护,以及用户的骑行习惯和消费能力很快摧毁了这个商业模型,没有撑到共享电单车的入局(电单车因为定价和定点还车的优势能够贡献更多的利润)
但没想到,盛夏结束的非常快。可以说16~1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就走到了一个节点:移动互联网的天花板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PC端用户,达到4.84亿,到2022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1.9亿,而在18年,这个数字是11.3亿,增长在17~18年间确认陷入停滞
对于移动互联网触顶这件事,字节跳动要负主要责任。短短几年,抖音的国内月活用户达到3亿的规模,和拼多多一道吃掉了国内电商和内容消费的下沉市场。大部分的头部APP发现增长开始减缓,很多在16~17年给投资人画饼的公司,如果撑到18~20年还不上市,那基本交不出令投资人满意的答卷。
无他,只因为终端消费者是最后一个池子,正如前面所说,先吃军方,再吃企业,最后吃消费者,已经吃无可吃。留存下来的企业要保住主营业务,新企业找不到增长。
2018年的独角兽榜单可以说是神仙打架,中国独角兽数量达到202家,总估值7446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含)的超级独角兽共7家,分别是——
蚂蚁金服(1500亿美元)、今日头条(750亿美元)、滴滴出行(600亿美元)、快手(200亿美元)、京东数科(200亿美元)、菜鸟网络(200亿美元)和比特大陆(145亿美元)。
而到2022年,还未上市的独角兽,排除抖音和蚂蚁(几乎很难再上市),首席居然变成了shein(一个跨境电商公司,估值4000亿人民币),次席是微众银行(估值2200亿人民币,很难上市)
春天经历了十年,夏天经历了七年,而秋天只有三年。
挣扎着要上市的蚂蚁最终被按挺,很快,反垄断法出台。
:要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
为什么资本会无序扩张,因为正规的渠道几乎很难赚钱,还有良心的公司最多是把手伸到菜市场,部分公司不仅要动金融业的底子,还有的打起了交通数据的主意。
在历史的信息业的寒潮中,美国政府也做过类似的事情。通过反垄断的手段拆分微软,逼迫各家公司继续创新科技,降本增效,优化管理手段。如果公司任由资本操控,就会像IBM一样被逐利的华尔街拖向金融的深渊,失去创新能力。
直到现在,如果对标和阿里巴巴相似的亚马逊,两者市值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资本市场看来,亚马逊在市场上的定位是高科技公司,而阿里巴巴则被看作一家互联网广告和电商公司。中国没有华尔街,但商人本质的逐利属性只会让这条船越来越偏离创新的方向,最终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那样我们又错过了一批浪潮。
如果借鉴历史,全球互联网行业还会在金融危机后历经缓慢的恢复期,重新钻研技术,并且再度腾飞。但问题是,历史吃的红利已经吃到了终端消费者的手里,即使科技创新,也不过是把利润从左手倒右手,这家换那家,消费终端缺少本质的增长,就不会再出现一次【不求出身的招纳贤才】的场景。
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信息产业的腾飞有历史必然的因素,也有二战后人口增长的辅助。庞大的人口增长在近几年已经走向了终结,中国今年的人口净增长很可能为负值,未来20年,直到今年出身的孩子生下的下一代再长成人,还要再过20年,也就是未来四十年,都很难看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
如果回到问题本身:这次的互联网寒冬是暂时趋势还是永久趋势,我的看法是,最短暂的恢复跟随宏观经济的趋势,大约3~5年后可以看到拐点。但如果期望互联网企业超越之前的峰值,一个是不确定的技术投入,另一个是不增长的消费市场,在未来几十年都是相对悲观的预测。
下一个弄潮儿,应该不会出现在互联网领域了。
五、什么是从业者?
从业者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且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
劳动者是指从事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并且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人。有时专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就是说对从事劳作活动一类人的总称。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以称作劳动者。
六、IT从业者服装特点?
T从业人员:休闲一族
IT从业人员的服装和IT业的发展一样变化快,更新升级快。出外谈生意订合同就西装革履,一般西装的档次很高;如果在室内搞技术工作,则会更随意,只要自在、休闲就行;如果促销的话,花花绿绿什么招都会有,大多又以电脑游戏中的角色为模板,扮酷扮靓的都有,颜色也不尽相同。
七、成为互联网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互联网有很多岗位,问题。。。有点过于笼统了,我就来说说产品经理方面的技能吧。一.关于产品经理的能力定义
1.需求分析:能够识别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并对产品进行有效定位。
2.产品规划:能够制定有效的产品规划,包括产品定位、市场策略、计划设计等。
3.技术沟通:具备良好的技术沟通能力,能够与技术团队、设计师和开发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4.项目管理:能够有效管理产品开发项目,包括计划、预算、资源分配、风险评估等。
5.创造力: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提出新的产品想法和创新点。
6.市场营销:了解市场营销原则和方法,能够有效宣传和推广产品。
7.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8.数据分析: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市场数据和产品数据,并使用数据支持产品决策。二.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1.根据上文回答,需要先定义清晰【产品经理的职业能力】。
2.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盘点一下【我的能力】和【理论上应该具备的能力】差别在哪里?
3.知道自己哪里弱,就练哪里。就好比去健身房:
“教练,我想塑身,我想练出一身腱子肉”
“那好啊,咱们开始练吧”
“教练啊,有没有啥不运动就能塑形的快捷方法?”
“再见……”三.最后补充你期望未来自己做什么?现在做什么行业?以上给出的仅仅是总体指导,请记住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给人建议时最没营养的一句话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人建议是最诚恳的一句话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希望你能理解我这句话的用心。
八、hr从业者怎样深造?
人保部认证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职称加培训。毫无疑问是国内最权威的。
我也是一名HR从业者,在这分享下个人的成长,
1、学历基本可以,能最好深造本科最佳
2、知识你可以去报考三、二级人力资源管理,丰富自己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3、多参加人资类的培训与活动
4、培养良好职业心态,对一名人资从业很关键,人资部门是企业其他部门的一个标杆,个人素质要求高、全
5、现在很多的大型企业都有不时招聘一些半成品的人才,作为基层管理员(专员)机会还是很多,多关注下
九、法律从业者有哪些?
法律职业有律师、法官、检察官和公证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事务岗位从业人员所构成的共同体。
狭义的法律职业主要指,法官、检察官、监察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广义的法律职业除包含上述职业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法律事务的职业岗位,如法务专员、法务主管、法务部门的其他人员。
十、茶叶从业者的前景?
从事的茶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据统计,我国约25%的人基本不饮茶,以及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暗示着中国的茶业市场十分巨大。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们越来越注重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在茶叶的栽培、育种、加工、包装、销售等过程中,要将其完全弄懂弄透,也由于人们对保健茶、有机茶越来越重视,茶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其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 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进入广阔的东、西欧市场,茶叶贸易的前景逐年看好。特别是随着我国贸易的转型,市场越来越需求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所以,茶几从业者的前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