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吗?
自媒体时代,真相在哪里?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比起官方媒体,自媒体的内容更广泛,更新更迅速,自由度也更高。互联网把每一个人都连入其中,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成为世界的中心。于是,有些人会说,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更近了。毕竟我们看到的信息和上层精英很可能是一样的,甚至更准确。
然而,我却担心,在这个时代,真相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原因主要有一下四点:
第一,自媒体放开了对创作者的限制,导致作者质量往往良莠不齐,不少人学识、能力、眼界都不够,也能混进自媒体大军,导致自媒体内容的平均水平不如官方媒体。
第二,利益驱使导致自媒体作者往往更注重流量,而不在意内容。比如不少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只要每周放一次广告,年收入就能上百万,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于是便诞生了吸人眼球的“标题党”,他们会挖掘一些新闻中的不起眼之处,然后各种夸大其词、加油添醋,做成重磅新闻的样子。比如,“我爸是李刚”一度成为流行热词,便有传闻说有人肇事撞死人,还嚣张地说:“有本事去告啊,我爸是李刚!”但真相是,肇事的事实没错,“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也确实存在,但肇事者当时却是眼泪汪汪说的,还说自己愿意负责,千万别告诉他爸。这样一个并不特殊的案子,却被炒成了大新闻。
第三,也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人性在认知方面的弱点,导致我们明辨是非能力不够。笔者读过几本心理学的教材,发现人类离认识世界和认清自己都还很远。具体来说有多方面。比如,大多数事物都有不仅仅是正反两面,而是很多角度,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到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于是居心叵测者便断章取义,截取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得出片面的结论。举个例子,有些人会说任正非自己都用苹果手机,孟晚舟有7本护照云云,进而搬弄是非(这个例子过于低级,不予辟谣)。再比如,一些主观的论据难辨真伪,加上大数据看上去一下子就客观了许多。然而,数据是客观的,得到数据的过程却是很主观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根据一张城市灯光亮度图可以得出印度的发达程度不亚于中国的结论。深究其数据,却会发现,无论是一个村子还是一个大都市,在地图上都显示为一个亮点,这就好比把收入刚过万的和千万富翁都列为万元户,显然是有问题的。用更精确的方式——不同颜色的亮点表示灯光亮度深浅,可以得出真相:整个印度的灯光亮度略高于珠江三角洲。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觉得数据就是真理,有时需要考察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还有一种情况,把正确的结论与错误的放在一起。看了很多没问题的内容,往往会放松对观点的思辨,这时一条错误的结论就更容易接受了,等等等等。由这些例子可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弱点是非常多的,很容易被利用。
第四,造谣与辟谣势力的严重不对等。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制造谣言只要只要利用上述人类认知的弱点,是很容易的,而辟谣需要一般需要专业人士严谨考证,自然比造谣难很多,真相在数量上就败下阵来。同时,辟谣的天生传播也不如造谣。人们大多更关注一个新消息,而不是一个旧消息是否正确。
当然,实际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致使许多造谣者无所顾忌等。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这个时代,制造谣言的手段层出不穷,我们要听到完全正确的声音却几乎不可能。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漫天谣言中采撷真相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有了足够的知识和科学素养,许多有着严重硬伤的谣言就荒诞不经了,诸如“中国比美国早十多个小时,中国的导弹在发射前一天就能到达美国,这是超时空优势”,“手机只剩一格电时辐射会致癌”(这个有必要辟一辟:辐射与信号成反比,而信号主要取决于与基站距离,与电量没什么关系;辐射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后者对人体伤害较大,但主要存在于X光中,日常用电都是电磁辐射,对人影响微乎其微,而且手机即使输出最大辐射也在安全范围内)……
第二,多关注官媒,因为官方媒体的可信度会高很多,同时保持怀疑精神,鼓励广泛查证。许多让人怀疑的观点,多方面查证就更容易判断真伪了。仍然真伪难辨的,宁信其无,不信其有。比如,双黄连能预防新冠肺炎,是不是相关商家受利益驱使才说的?探究谣言可能的动机,更容易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保持谦逊。当涉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应该闭上嘴巴多学习,而不是一知半解就到处炫耀自己的无知。例如,前阶段国家修改《外国人永久居住条例》,就有人骂政府也崇洋媚外,放进来了更多的洋垃圾,殊不知中国绿卡一直很难拿到,不少外国人真心喜爱中国却一直拿不到。再比如很多人以为国际交往就像人与人之间交往,你给我一拳我必须还一脚,中国一让步就会骂外交部没骨气(这个也不想解释了)。对此只需记住一点,政府高层的策略虽非十全十美,但一定是智囊团经过了多方面考量,综合权衡利弊得出的,有问题也轮不到老百姓去挑毛病。所以说,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傲慢。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个例子,就是前阶段,一位姓安的医生在游泳池里与两个男孩发生了摩擦,结果男孩的姐姐在微博上歪曲事实攻击安医生,并经一些明星大V转发后演变为汹涌的网络暴力,最终导致安医生自杀。这个例子中,造谣者可恶,但那些不知道真相却积极转发的人,就没有责任了吗?
由此引出第四点,就是远离不良舆论环境。不可否认,新浪微博很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舆论这个方面,它的环境问题很大。很多不良言论都是这里产生的。所以,再刷微博时,应该多看有益的内容,而不是陷入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中。不仅仅是微博,其他媒体平台同样如此。
当然,从政府角度,还有其他的措施,比如净化网络环境,增加对造谣的惩罚,以及多培养辟谣人士等等。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真相与谣言的舆论战中,最关键的不是某些平台是否净化环境,也不是某些大V发布的是真理还是谣言,而是广大群众的力量。谣言止于智者,当小心求证的态度代替枉口诳舌的风气,成为社会的主流时,我们方可拥有更加洁净的网络环境,乃至拥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二、智慧医疗:优化医疗服务,造福百姓
智慧医疗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慧医疗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智慧医疗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的推行不仅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还能有效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因此,推进智慧医疗的发展对于惠及广大民众,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医疗的三大关键技术
智慧医疗的核心在于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以下是智慧医疗的三大关键技术:
- 人工智能(AI):通过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提高医疗效率,减少误诊率。
- 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取有用的信息,指导医疗决策,实现精准医疗。
- 云计算: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
智慧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
智慧医疗可以应用于各个环节,从预约挂号到诊断治疗,再到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智慧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
- 智能预约挂号系统:通过手机APP或网站,患者可以快速预约就诊,避免了排队等待的浪费。
- 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患者可以和医生进行远程会诊,同时也方便了乡村地区的患者获得专业医疗服务。
- 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提高了治疗效果。
- 移动健康管理:通过手机APP或可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并得到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虽然智慧医疗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以下是智慧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解决方案:
- 数据安全问题:医疗数据的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暴露,因此需要加强对医疗数据的保护力度。
- 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智慧医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推动各类智慧医疗产品的发展和应用。
- 医生和患者的接受度:智慧医疗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和接受,因此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其接受度。
- 政策与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智慧医疗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规范市场秩序。
总之,智慧医疗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正在优化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体验。但同时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对智慧医疗的意义和应用场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