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平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近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二、中国公路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中国公路》,讲到清朝末期洋务派代表李鸿章为了扩大煤炭运力,在唐山修了一条铁路,但是上报朝廷时,害怕强大的保守势力干预而使铁路遭到厄运,谎称修建了一条马路,后来真的在新修好的铁路上走了马车以蒙蔽朝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公路建设,辽宁省计划建设沈大高速公路,遭到很多鼠目寸光的人的反对,反对原因是,高速公路都是走小汽车的,而中国没有这么多的小汽车,所以是浪费。还有建高速公路挤占农田,得不偿失;最后辽宁省还是顶着压力建了,但是把名字改了一下,不叫高速公路,而称高等级公路。其他省市建设高速公路也都遇到过来自各个层面的反对声音和强大压力。
三、地理中国纪录片陕西观后感?
很震撼,很有感悟,了解到了陕西的历史变迁。
四、中国宇航员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航天员纪录片的观后感: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将向我们讲述航天员的光荣与梦想——我们的目标是星辰与大海!
有一个名词叫做“中国宇航员”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有一种精神叫做中国航天精神
要做到特别能吃苦。成为中国航天员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必须经历魔鬼式的训练和生活。想脱离地球的引力进入太空,就要承受火箭将身体推举到轨道上的加速度。
航天员在地面训练时要进行八个G的加速度训练,相当于八个自己压到自己的身上。每一次做这种训练的时候,脸部会被拉变形、会不由自主流泪,即便承受如此负荷,也要保证完成各项操作。
要做到特别能战斗。事实上,在地面训练时,每位宇航员在操作时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报警器,干什么呢?当一旦承受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把这个报警器按下,实验也会马上终止。
但是从1998年中国成立航天员大队以来,二十二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下过。
要做到特别能攻关。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至今,突破种种艰难险阻,经历了种种艰辛。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杨利伟回忆自己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时,把自己手边工作做完后,当他能把束缚带解开,便第一时间冲到舷窗旁,俯瞰人类赖以生存了一万多年的美丽家园。
在这一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无比骄傲和自豪!所以当他第一次能够把手套摘下来、能够用笔写字的时候,就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中国航天走过了几十年,中国的载人航天也走过了二十七年,时至今日,我们的载人航天已经整个进入了空间站时代!
要做到特别能奉献。杨利伟深情地回忆,在神舟六号飞行前,航天员聂海胜回家看望他的母亲,那时他的母亲已经脑出血瘫痪在床上无法讲话。
这时,聂海胜的弟弟说了这样一句话:“哥哥,你放心地去飞吧,我们两个人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这就是一个航天人的觉悟,航天员家属的觉悟。
有一种力量叫做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是什么力量去支撑着航天员默默地去承受?是一份精神、一份责任和一份担当。杨利伟回忆说,当1998年团队成立时在国旗下进行宣誓,在那一刻起就意识到所选择的不是一个职业,选择的是一份责任。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才支撑着大家,去默默地面对这种艰辛、默默地去坚持。
当人们走进中国航天城,走到航天员大队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话:“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
有一种情感叫做祖国不会忘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座烈士陵园,六百多位烈士默默地躺在这个地方,几十年中国航天发展承载的不仅是汗水,更是生命。
他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四岁,最小的只有十七岁。现在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哪来的车辆,在路过烈士陵园的时候都会鸣笛。
正是有了这些奉献、有了这些牺牲,才让我们很好地去经历了这份艰辛、收获了这份快乐。
面向未来我们永远在路上。因为我们的梦想和国家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航天事业也必将阔步前进,正如杨利伟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航天迈入航天强国!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五、中国仪仗兵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中国仪仗兵》是一部以记录仪仗兵之间故事为题材的电视剧。共有八集。看完这八集后,我百感交集,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
路岩和范长城起初都是仪仗队的队员,刚开始互相看对方都十分不顺眼,可当路岩因训练受伤时,身为班长的范长城悄悄的在路岩的盆里放了药,还没有告诉路岩,我本以为他们之间会大打出手,或者是给对方使绊,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训练场上比拼较劲,在私底下互相帮助
六、中国广告20年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广告20年纪录片,观后令人五味杂陈。20年走过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广告也随之走向成熟。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无处不在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有动惑的,有静止的,无不刻上时代的烙印。当然了,打广告就是要促消费搞活经济,一条拍得活灵活现且印象深刻的广告会带给商家无限的价值。所以说,这就是广告效应!
七、中国铁路发展史纪录片观后感?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八、中国女排纪录片观后感250字?
《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女排精神”。究竟何为“女排精神”,我想用我粗鄙的文字来浅薄地进行梳理,以便日后习用。
一、“女排精神”之团结奋进、一致向前 比赛中,2人及2人以上的比赛项目,最需要的就是团结一致。在女排身上,这种精神尤为突出。场上的每一次发球、传球、进攻,都显示出女排队员之间的团结,得分相互鼓励,失误互相打气,电视屏幕上传递给我们的是她们的团结,也正是在队员团结一致的协作中,女排一步步走向成功。“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是对这种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二、“女排精神”之永不言弃、敢于拼搏 且不说女排在经历辉煌后所渡过低谷期时的坚韧努力,单是在本次奥运会上,每一场的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敢,就已经够让我们领略在她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本次奥运会上,女排的前行之路甚是坎坷,每一场比赛的对手都是在国际上比较有实力的队伍,每一场比赛都打得让人揪心又兴奋。女排姑娘们面对对手没有放弃拼搏,一分一分追,一分一分赶,虽然一路踉跄,但目光坚毅。可能姑娘们的目标不是冠军,而是告诉自己即使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但依然竭尽全力,永不言弃。
九、中国古典园林纪录片观后感?
《园林》是一部由金明哲导演的纪录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具象表达园林的慢生活。
自然,见证着历史的穿梭,注视着春夏秋冬的轮回往复,孕育着花开花落,小桥流水,在自然中传达古老的东方禅意。导演通过《园林》探寻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透过诗意话的语调讲述文化交融,文化碰撞,诠释着一幅又一幅瑰丽的画卷。
十、运行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运行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近年来,纪录片在中国影视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真实的方式记录和展现社会问题,引人深思。最近,我在观影平台上观看了一部名为《运行中国》的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
对中国铁路发展的深入剖析
《运行中国》以中国铁路为主题,通过记录不同角度的故事和人物,揭示出中国铁路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这部纪录片以专业的角度出发,追踪了中国铁路沿线的故事,展示了中国铁路的庞大规模和高效运作。
纪录片中,通过采访铁路工作人员、乘客和相关专家,深入挖掘了中国铁路发展背后的原因和挑战。通过展示高铁建设、线路运营、铁路技术等方面的细节,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铁路系统的运作模式以及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
真实故事展现中国发展的壮丽景象
《运行中国》不仅是一部关于铁路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发展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中平凡人物的故事,观众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成就。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是铁路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比如,片中记录了一位铁路职工的平凡故事,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参与了中国高铁的建设,并亲眼见证了中国高铁腾飞的过程。
此外,纪录片中还记录了一些乘客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有的是商务人士,有的是旅行者,他们通过中国铁路系统的便利,分享了他们在中国旅行中的不同体验。
通过这些真实故事,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的壮丽景象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
《运行中国》不仅具有纪实的功能,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纪录片中,通过对中国铁路历史的回顾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人民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纪录片的摄影和剪辑技巧也非常出色,将铁路的壮丽景象和人物的动人故事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同时,纪录片中的音乐和配乐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为观众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的社会意义和引发的思考
《运行中国》不仅仅是一部记录中国铁路发展的纪录片,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部纪录片通过对铁路系统的真实记录,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更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同时,观众也可以思考铁路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总之,《运行中国》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的纪录片。通过真实故事的展现,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铁路发展的背后,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将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在传播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纪录片涌现出来,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故事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