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个城市推进智慧与绿色融合?
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绿色建筑+绿色智慧设施融合,是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全面展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实施路径和推进模式,持续发力,率先打造北京市碳中和示范区。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是?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除了企业和机构外,还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推动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方式加快普及,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三、铜梁智慧农业:利用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铜梁智慧农业概述
铜梁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农业产业一直是该区的经济支柱。为了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铜梁区逐渐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更加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
智慧农业技术在铜梁的应用
铜梁区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实施智慧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
首先,铜梁区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在农田中布置了各种传感器来监测土壤、气象等情况,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云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其次,铜梁区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通过对大量的农业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加精确的农业生产建议,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
此外,铜梁区还使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农田的巡查和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通过无人机可以及时发现并定位农田中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有效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
智慧农业带来的益处
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给铜梁区的农业产业带来了诸多益处。
首先,智慧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通过实时监测和科学决策,农民可以更好地管理农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智慧农业技术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通过合理利用农田数据,精确施肥灌溉等,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最后,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的支持,铜梁区逐渐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向高效特色农业转型,培育出众多的现代农业企业。
总结
铜梁区的智慧农业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和无人机等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精细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带来了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未来,铜梁区将继续深入推进智慧农业,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农业服务。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可以带给您对铜梁智慧农业的更深入了解,并抛砖引玉,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四、农业产业融合的类型?
农业产业融合既涵盖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又包括食品加工、肥料生产过程和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链条。
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不仅已逐步被看成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路径, 而且被视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实际上, 伴随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 行业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且表现融合发展的趋势, 加之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竞争逐步激烈, 传统农业逐步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而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工厂化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在农业发达国家逐步兴起, 进而不断增加其农产品附加价值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农旅融合发展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旅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当然,农旅融合在摸索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产业融合的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土地、人才、资金等供给不足,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各类场所需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农村金融产品极其有限,农用土地和各类设施都不能抵押,借贷融资困难导致规模难以扩大,且多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部分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在推进区域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方面服务不足。
二、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园农业旅游主要包括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几种模式。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不仅仅只有泼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文艺表演、丢包等活动,“丢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丢包丢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悄悄交流感情了。赶摆也是泼水节的主要项目之一,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平阔之处或田坝中央,场边置高升架,有专门用来燃火花和放火飞灯的场地。
3、村落小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比如位于安徽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三瓜公社,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户一特”的思路进行产业规划,重点打造了南瓜农特电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西瓜民宿美食村和印象半汤度假村,开发茶、泉、农特、文化四大系列一千余种半汤优质农特产品,建设各类产品基地,通过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形成了以农特产品种养、生产加工、电商物流、餐饮住宿、休闲旅游为主,三产融合发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
4、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比如位于湛江市东海岸的破头区龙头莫村的湛江炭疗理休闲山庄,分炭乐区、旅业区、旅游餐饮区、炭烧烤区、垂钓区和炭文化展示区6个功能区。炭疗理休闲山庄主要是以高温度烧炭过程炭窑余留的远红外线、负离子、纯氧热能对人体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肤出汗,促进人体和细胞新陈代谢。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航天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比如英国EDEN伊甸园,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6、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就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的融合。融合,就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之所以要倡导和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因为这种融合有很多好处。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对农民生产者的好处,通常认为:仅仅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农产品原料价值比较低。
而如果对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就可以大大增值,增值数倍或更多;对农产品的销售服务过程,也能够实现增值。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民就可以参与这种增值的分配,从而增加收入。
在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大作用,是解决好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对接,使得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者,能够较好地满足加工商(进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到品种、数量、品质、规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使得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都能够获益。生产者能够种得好,卖得出,卖得好;加工者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原料,从加工中获得更大收益;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满足食品消费需求。
五、为什么要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首要问题是产业兴旺。发展乡村产业,国家提倡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什么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所谓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融合、技术与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拓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增收渠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达到一产、二产和三产的全面融合发展。
六、农业产业融合和农业产业经营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就要进行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七、石柱智慧农业建设方案?
石柱智慧农业建设的方案如下:
对20个以上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开展物联网改造,新安装高清远程摄像头、小型农业气象站和物联网杀虫灯等装备,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农业生产信息化”目标,按照《关于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的通知》(石农发〔2022〕181号)安排,县农业农村委2022年10月11日组织相关产业科室人员集中评选,从1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中按照“覆盖特色产业、覆盖主要农作物,覆盖高、中、低区域”的原则择优选出20个以上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拟开展物联网改造,新安装高清远程摄像头、小型农业气象站和物联网杀虫灯等装备。
八、基于“互联网+”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新基建的浪潮下,大量互联网平台将线上服务转化为云服务,5G与云计算将给智慧城市带来颠覆性变化。数字孪生通过对物理世界的人、物、事件等全部要素数字化,在网络空间重塑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世界”,从而产生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融合的格局,用数字化方式为物理对象构建虚拟模型,从而来模拟其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
如果基于数字孪生城市技术,总体城市建设运营管理逻辑将完全重新构建,将重新定义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未来的数字孪生城市会与真实城市1:1高拟真虚拟重建,从极致的城市场景和数据可视化、物联控制,到仿真,到预测、决策,再到优化治理的良性系统,提前预演城市建设方案以及仿真结果,来高效地指导真实城市建设。
“孪生新时代”是一个总体性的建设规划纲领,解决了以往智慧城市难以作到从顶层设计着手的老问题,同时,这种平台化的思路也避免了子系统的重复建设规划。其次,以城市数字平台支撑城市服务重新塑造,能够将错综复杂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的行业应用,通过数字化场景和物理场景的融合加以解决,这就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不同委办局之间难以协作的难题。最后,5G和AI技术的融合,真正的作到了让智慧城市不再存有技术上的薄弱点。5G所带来的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覆盖这种突破性的改变,加上AI技术赋能的智能化,让城市能够获得真正的的“智慧”。
九、关于农业产业融合的政策?
是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等方式建立农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等方式建立农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
鼓励龙头企业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
支持供销合作社搭建全省和区域电商平台和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利用农村四荒资源发展适宜种养业。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相关扶持政策同等对待,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开放等。
十、农业跨界融合产业包括哪些?
我国农业跨界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
一是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
这种融合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
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即涉农经营组织,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
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的融合。
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传统的农业功能,使农业从传统的卖产品转化到卖风景(观赏),卖感受(参与),卖绿色(健康),农业产生巨大的价值提升。
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
在“互联网+”平台下,农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农产品线上预定、结算,线下交易、销售(O2O)。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大大缩短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