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设计的意义?
对于促进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意义。在中国,伴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浪潮,福特主义规模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引入了国内, 福特主义所带来的变革从本质上说是生产组织方式改进所带来的变革,这种变革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 增长,但福特主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流水线生产组织方式,在当前也带来了 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让中国制造陷入了“低端制造”与“山寨文化”的尴尬。
二、促进消费的意义?
1、从微观经济来说,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商品的价值,使人感到满足。消费是自我价值的满足与体现,激发人们为实现消费层次,就需要努力工作赚钱,从而使得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价值,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使社会能够不断前进,生产力不断发展。
2、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缺一不可。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消费对生产有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引导生产的发展,消费促进了生产,因为只有能被消费的东西才有生产的价值。
3、从宏观经济上看,消费促进了货币流通,促进了商品流通,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国家的“扩大内需”政策就是鼓励消费与投资,刺激消费,使商品能及时销售,实现社会的再生产。
4、消费对企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为了更好地使自己的商品更好地销售出去,就会进行市场调查,进行科学研究,依靠自主创新,生产出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高质量的商品,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严密科学的结构管理体制。
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耕作面积增加;
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统治阶级惠民政策,如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
农学著作的问世(如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如占城稻、玉米、薯类);
重视水利的兴修;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四、促进植物分蘖的意义?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直接从主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称一级分蘖,在一级分蘖基部又可产生新的分蘖芽和不定根,形成次一级分蘖。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第三级、第四级分蘖。结果一株植物形成了许多丛生在一起的分枝。早期生出的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晚期生出的不能抽穗或抽穗而不结实的称为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与单位面积的穗数直接有关
五、促进就业的意义政治?
①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帮助人民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劳动者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③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必然受到阻碍。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是企业改革的减压器,是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为什么化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
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增产,加速农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增加作物产量
在1959年和1980年,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壤普查,并科学细致地分析了土壤养分状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也正是利用这些土壤普查的基础信息,依据“土壤中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就补多少”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的推广,建立了适合当时社会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作物施肥技术体系。从单一施用氮肥发展到氮、磷肥配施,后又增氮稳磷加钾、氮磷钾复合化,发展到今天氮磷钾配合高效化、复合化、长效化并注重微量元素的使用,因而我国的化肥施肥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性水平。以梨树县为例,粮食单产也由应用化肥前的1 500~3 000 kg/hm2,逐步提升至11 250 kg/hm2以上。不仅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用占世界9%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25%的农产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据专家估算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为50%左右。因此,1998—2017年11年间,全县的化肥施用量(氮)从115 kg/hm2增加至200 kg/hm2,相应的粮食产量由 t/hm2提高至 t/hm2,秸秆也相应增加,不但解决了广大农村的取暖问题,而且大量剩余秸秆不仅直接还田,还通过发展畜牧业过腹还田而培肥地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施肥的基本认识。
2、提高土壤肥力
每次生产投入农田的化肥,在当茬作物收获后,都有相当数量残留于土壤中(氮约30%、磷约80%、钾约50%),其一部分经由不同途径继续损失,大部分则可供下茬以及往后种植的作物持续利用,这就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化肥后效。连续多年合理施肥的结果,化肥后效将叠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将增加,促进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不但能保持耕地的肥力,而且会越种越肥。作物的产量越高,残留在土壤中的根茬等有机物也越多,相应的微生物活动也越旺盛[4]。据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7年对土壤定位监测,耕地0~20 cm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耕地质量同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相比上升了个百分点;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 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 0%,略增 5个百分点;全磷含量为%,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低个百分点;全钾含量为%,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略低个百分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总体均有上升趋势。尤其土壤的速效磷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高了2~3倍。
3、发挥良种潜力
一个作物的品种,无论高产品种还是低产品种,每形成单位产量的籽粒,都要从土壤环境中吸收基本相同的成分和数量养分元素。根据国家农业科研部门的有关报道,单位面积杂交稻与常规水稻品种相比,每增产1 t稻谷,单位面积杂交稻较常规稻多吸收纯氮27 kg、五氧化二磷12 kg、氧化钾26 kg,因此高产品种可以认为是对肥料的高效应品种。实质上,高产品种是能吸收利用更多的养分,并将其转化为粮食产量的品种。
4增加有机肥量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有机肥在粮食生产上的作用。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有机肥量。因为化肥的施入提高了粮食产量,产品(籽粒、秸秆)经人、畜的利用和转化,其废物就变成有机肥。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又能通过自身的残留物(根、茎、叶)作为有机肥源反补土壤,培肥地力。另外,农业生产投入的化肥养分相当数量保存在有机肥中,使有机肥成为化肥养分不断再利用的载体。因此,充分利用有机肥源,不仅可以发挥有机肥培肥地力的作用,而且也是使相当数量的化肥养分持续保存再利用的基本途径。
5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的物质基础
化肥的诞生与应用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经济作物也获得了大幅发展。就梨树县大房身乡而言,2017年以前的10年中,蔬菜面积、瓜类面积均增加10倍以上,产量也增加50%,80%。因此,南菜北用、夏菜冬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还在继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市场和出口创汇。粮食和多种农产品的丰富,又有利于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宏观上治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七、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意义?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以地域性为例,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为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动植物在生产发育过程中,对于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建议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1、地域性
(1)简介
地域性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域的生产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同。
(2)形成原因
①因为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
②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以及不同的国家政策就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
(3)生产要求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生产。
2、季节性和周期性
(1)简介
一切生产活动都按照季节顺序进行,并具有一定的变化周期。
(2)形成原因
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会随着季节变化,有一定的周期。
②一切农业生产都和季节有关,所以要按照季节顺序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序。
(3)生产要求
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
八、什么是促进农业生产最活跃的要素?
促进农业发展最活跃的农业生产要素是资本。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 实践表明,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会产生正、负双向作用和影响。当经济体制的安排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相协调,经济政策适当时,可以调动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并促进农业的发展;反之,经济体制的构造超越或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态,经济政策失误时,则难以激发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潜能和发展冲动,从而可能使农业垦迟滞运转状况。
2、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农业经济增长起步,而且有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总量不断增妖、空间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为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人地矛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丽临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首要的和能动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劳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人口再生产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加上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同时,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限制了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而农民收入偏低,又无钱投资于自身教育,造成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总体上偏低。
4、农业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农业的高速发展归功于近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拥有国际上最大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人员队伍,在许多领域,我国的农业科研己跃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各种历史的、体制的原因,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科技投入不足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农业科研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还相差15-2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只有4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超过70%。
5、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农业投资还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政策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以持续增沃的农业投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九、智慧岛的意义?
智慧岛具有鲜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技术交易、技术创新以及威客等特色。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丰富资讯和便利性,许多用户会选择在网上 寻求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商和双边技术交易网站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
智慧岛正是基于这种机遇,通过互联网让用户找到属于自己满意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成 为高端“智力资本”交易的双边平台,成为技术交易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专业平台之一。
十、智慧景区的意义?
智慧景区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景区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以提高景区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游客体验、增强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其意义在于:1. 提高景区运营效率:智慧景区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景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景区的运营效率。2. 提升游客体验:通过智能化服务,如智能导览、智能讲解、智能安防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3. 增强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智慧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推动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推动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5.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智慧景区的发展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提升景区的安全管理水平:智慧景区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景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景区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游客的安全。7. 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智慧景区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景区的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扬,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8.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景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总之,智慧景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游客体验,增强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还可以推动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