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树有哪些物候期?
果树的物候期如下:
1.萌芽期:从芽萌动至花蕾伸出或幼叶分离为止。多数地方落叶果树要求日平均温度达5℃以上,土温达7到8℃时,经过10到15天才能萌芽,管理措施有:浇水,追肥,复剪,喷药,拉枝开角等。
2.开花期:从花蕾的花瓣松裂到花瓣脱落为止,生长上一般常以单株为单位将开花期划分为初花期(全树5%开放)、盛花期(全树花25-75%开放)、终花期(全树花已全部开放并有部分花瓣开始脱落)、谢花期(大量落花至脱落完毕)。授粉结实的方式有:自花授粉结实,异花授粉结实,单性结实三种。 管理措施有:人工授粉,喷硼补氮等。
3.新梢生长和幼果发育期,此期从谢花后起至进入缓慢生长或停止生长为止约30到45天。
(1)新梢生长期 A 加长生长,由于新梢顶端生长点分生组织的细胞不断分裂伸长二引起长度增长,一般经过开始生长期,旺盛生长期,缓慢生长及停长期。B 加粗生长:由于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和增大引起树干不断加粗,一般此加长生长开始晚,一般一年中在春梢停长和秋未有两次加粗生长高峰期。
(2)幼果发育期:伴随着新梢生长,幼果经授粉受精后也开始了体积膨大,时间约3到4周。主要是进行细胞的分裂,数量不断增加,是长成商品果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3)本期果树生育特点:本期是果树年周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营养生长和结果同时进行,一旦发生了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便会导致二者产生激烈的生存竞争,其结果往往是发生幼果大量脱落,生产上称为生理落果,故将本期称为果树需肥需水的临界期。
(4)栽培措施: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果实套袋。
4.花芽分化期:从6/上中旬至9/上中旬,时间较长约2到4个月
(1)概念:由叶芽的生理状态和组织状态转化为花芽的生理状态和组织状态称为花芽分化,生长点由叶芽的生理状态转向形成花芽的生理状态的过程称为花芽生理分化,从花原基最初形成至花各器官形成完成称为花芽形态分化。
(2)花芽分化时期:大多数落叶果树一年只进行一次,如苹果中在6—7月份,梨6—8月份,桃7—8月份,葡萄5月份,但如经摘15天后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分化。如苹果为1—7周,多数为4周,从5/中~9/中均可开始,桃为6/中至8/上,核桃6/下至7/上。
(3)栽培措施:环剥环割,喷施生长抑制剂,适氮控水,防治病虫。
5、果实膨大与成熟期,此期长短因树种品种不同而异
(1)果实膨大期,指的是果肉细胞体积的膨大,膨大倍数由30~300倍不等。有的树种品种仅有一次膨大高峰,而有的则有两次膨大高峰,如苹果,第一次在6月/下~ 7月/底,第二次在9 ~ 10月份。那么在前期果肉细胞数量一定的基础上,体积膨大的倍数越大,未来的果个也就越大。
(2)果实成熟期 当果个达到该品种的固有大小和形状时进入成熟期,内含物逐渐转化,果面着色,香味增加,种子变色直到成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生理生化转化特点:其一,大量的淀粉转化为糖,糖酸比值增加;其二,有机酸参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或转化为不溶性物质,酸味降低;其三,在果胶酶的作用下,原果胶被分解为可溶性果胶,果肉变得松脆或柔软,硬度降低;其四,果实中积累的各种脂和醛类物质在各种酶的作用下产生出芳香气味;其五,果皮表面产生蜡质和果粉,起保护、美观作用;其六,果肉细胞内产生乙烯,促进呼吸和各种生化过程,使成熟过程加快;其七,果实表面色泽随叶绿素的分解,从而显示出黄、橙等底色,随之,由叶片中运来的色素进一步合成花青素苷,使果面显示出红紫等色彩,称为面色(彩色)。
(3)栽培措施:保证肥水的充足供应,提高叶片的光和速率,应用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害。
6、落叶期和休眠期
(1)落叶期 落叶是果树进入休眠的标志
温带果树的正常落叶是在日平均气温降到15℃以下,日照时数短于12h开始的。落叶前先在叶片内进行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叶绿素的分解,光和作用及呼吸作用减弱,养分流转入枝条中,最后叶柄形成离层而脱落,生产上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叶片不可过早或过迟脱落,如过早,影响到光和产物的积累和制造,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树体的越冬能力和来年春季的生长发育;过迟则秋梢生长过旺,组织发育不充实,且导致部分营养物质来不及运往枝干即被损失掉了。故此期切忌进行修剪,最宜秋施基肥。
(2)休眠期 落叶之后果树即进入休眠期,此期虽然外部形态上不再发生变化,但树体内各种生理活动仍在进行,如呼吸、蒸腾、根的吸收、合成、芽的进一步分化以及树体内养分的转化等(果树9℃以下,桃15℃以下,梨13℃)
果树休眠可分为自然休眠和被迫休眠两个阶段。果树在自然休眠期内即使给予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也不能发芽生长,而通过自然休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条件,称为需冷量。一般以芽需要的低温量表示,即在日平均温度7.2℃以下需要的小时数,如桃为500~1200h,苹果、梨为900~1000h。按日期算,多数果树在12月后~2月后结束自然休眠。被迫休眠是指由于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低温、干旱等)限制而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如早春便往往由于低温而使果树在通过自然休眠后进入被迫休眠,根系休眠也属被迫休眠,生产上的设施栽培便是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来打破被迫休眠而促使果树提前进入生长期的。
二、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作为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环境数据支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的功能特点、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为您的农业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的功能特点
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是一种集成了多种传感器的便携式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H值等。与传统的固定式监测设备相比,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功能特点:
- 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环境数据采集。
- 测量精度高,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环境数据。
- 操作简单,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掌握使用方法。
- 可与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远程监控。
- 电池续航时间长,可持续工作数小时甚至数天。
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的应用场景
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业生产环节,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环境数据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种植管理:通过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环境参数,为作物的种植、浇灌、施肥等管理提供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病虫害防控:监测环境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农作物的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
- 农产品质量控制:在收获、储存、运输等环节,使用手持监测仪可以实时掌握环境状况,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 农业科研:手持监测仪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领域,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环境数据支撑。
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持农业环境监测仪的功能也将不断升级和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 监测参数更加全面,涵盖更多环境因子。
- 数据采集和传输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化监测。 三、什么是果树物候期,掌握物候期有什么作用?
- 种植作物的生长季节:物候现象确定了不同作物的生长季节,如春季适合种植早熟作物,夏季适合种植夏熟作物等。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可以确保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季节的优势,提高产量。
-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物候现象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根据物候期进行适时的农艺管理,可以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品质。
-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物候现象与农作物的病虫害密切相关,如冬季农田休耕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春季虫害易发季节可以加强防治措施等。根据物候期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
- 农作物的收获季节:物候现象也决定了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如水稻、小麦的收获期较为明确。及时收获农作物,可以避免因物候变化而导致的产量损失。
- 提高农作物产量:根据物候现象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可以使作物在适宜的生长季节获得更多的光能和热能,增加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提高产量。
- 改善农作物品质:根据物候期进行适时的农艺管理,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更好的外观和口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
-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作物的连续生产和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 气候物候模型: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物候观测资料建立的模型,通过气候因子与物候现象的关系,预测物候现象的变化。如根据春季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预测樱花开放的时间。
-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植被指数等信息,结合物候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物候现象的动态监测和预测。如根据NDVI指数,预测农作物的播种期。
- 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物候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与气象数据的数学统计模型,预测物候现象的变化。如通过历史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回归分析,预测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收获期。
- 加强气象观测和物候观测,建立完善的物候数据库,提高物候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开展物候现象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探索物候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农业生产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 研发物候现象监测技术,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物候现象的动态监测和预测。
-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对物候现象的认识和利用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树在一年中,生命活动随季节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称之为果树物候期。
可分为营养期和休眠期。
各个品种和树种的物候期都不同,了解、掌握果树的各个物候期,及其正常进行所需的内外条件,是进行果树区域化规划和制定果树科学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四、果树物候期的特性是什么?
果树物候期有:休眠期,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展叶期,新梢生长期,果实成熟期, 物候期是植物器官受一年内季节气候条件制约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多年生果树每年从春季开始萌芽后,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有规律地进行着蘖芽、抽梢、开花、结实以及根、茎、叶、果等一系列的生长发育活动,这种年复一年的规律性变化,即为年发育周期。 在生长期间,果树各器官随着每年气候变化,在形态上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即表现出不同的物候规律。因此物候期既反应了果树器官发生的动态,又反映了当时的气候条件与过去一段时间光热的积累情况。
五、各个果树物候期不同点?
果树的物候期如下:
1.萌芽期:从芽萌动至花蕾伸出或幼叶分离为止。多数地方落叶果树要求日平均温度达5℃以上,土温达7到8℃时,经过10到15天才能萌芽,管理措施有:浇水,追肥,复剪,喷药,拉枝开角等。
2.开花期:从花蕾的花瓣松裂到花瓣脱落为止,生长上一般常以单株为单位将开花期划分为初花期(全树5%开放)、盛花期(全树花25-75%开放)、终花期(全树花已全部开放并有部分花瓣开始脱落)、谢花期(大量落花至脱落完毕)。授粉结实的方式有:自花授粉结实,异花授粉结实,单性结实三种。 管理措施有:人工授粉,喷硼补氮等。
3.新梢生长和幼果发育期,此期从谢花后起至进入缓慢生长或停止生长为止约30到45天。
(1)新梢生长期 A 加长生长,由于新梢顶端生长点分生组织的细胞不断分裂伸长二引起长度增长,一般经过开始生长期,旺盛生长期,缓慢生长及停长期。B 加粗生长:由于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和增大引起树干不断加粗,一般此加长生长开始晚,一般一年中在春梢停长和秋未有两次加粗生长高峰期。
(2)幼果发育期:伴随着新梢生长,幼果经授粉受精后也开始了体积膨大,时间约3到4周。主要是进行细胞的分裂,数量不断增加,是长成商品果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3)本期果树生育特点:本期是果树年周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营养生长和结果同时进行,一旦发生了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便会导致二者产生激烈的生存竞争,其结果往往是发生幼果大量脱落,生产上称为生理落果,故将本期称为果树需肥需水的临界期。
(4)栽培措施: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果实套袋。
4.花芽分化期:从6/上中旬至9/上中旬,时间较长约2到4个月
(1)概念:由叶芽的生理状态和组织状态转化为花芽的生理状态和组织状态称为花芽分化,生长点由叶芽的生理状态转向形成花芽的生理状态的过程称为花芽生理分化,从花原基最初形成至花各器官形成完成称为花芽形态分化。
(2)花芽分化时期:大多数落叶果树一年只进行一次,如苹果中在6—7月份,梨6—8月份,桃7—8月份,葡萄5月份,但如经摘15天后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分化。如苹果为1—7周,多数为4周,从5/中~9/中均可开始,桃为6/中至8/上,核桃6/下至7/上。
(3)栽培措施:环剥环割,喷施生长抑制剂,适氮控水,防治病虫。
六、有关农业物候现象的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七、农业生产和气象物候
农业生产和气象物候是紧密相关的,气象物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生产者必须及时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本文将探讨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气象物候信息来指导农业决策。
什么是气象物候?
气象物候是指地球上生物与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过程。它涉及到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昆虫的孵化,以及其他与气候有关的生物行为。气象物候也包括季节变化、降水模式、温度波动等气象要素的周期性变化。
气象物候的变化往往可以预示着一定的气候趋势或周期。例如,松鼠在寒冷的冬季储存食物;蚂蚁在暖和的春天筑巢。这些生物的行为往往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
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病虫害的爆发、灌溉和施肥的时间选择,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种作物的生长周期通常和某些特定的气候要素相关。例如,大豆的种子发芽需要土壤温度达到一定水平;稻谷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灌溉和高湿度环境。如果这些气候要素发生异常变化,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就会受到影响。
气象物候还可以预示病虫害的发生。某些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特定的气象条件相关。例如,果树病害常常在潮湿的气候下蔓延,而干燥和炎热的气候对一些害虫有利。通过及时观测和分析气候数据,农民可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气象物候对灌溉和施肥的时间选择也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在干旱季节进行灌溉,不但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的盐碱化。同样,如果施肥时间不当,作物可能会出现养分缺乏或过量的问题。
如何利用气象物候信息指导农业决策?
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气象物候信息来指导农业决策,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首先,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定期观测和记录气象要素来获取气象物候信息。这些气象要素包括温度、降水量、风速等。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获取气象数据变得更加简单和准确。
其次,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气象模型和预测工具来预测气象物候的变化。气象模型可以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数学算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趋势。农民可以根据气象模型的结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此外,农业生产者还可以利用气象物候信息来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方案。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农民可以调整灌溉和施肥的时间,选择适合的品种和播种期,采取防治措施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最后,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气象物候信息来参与农业保险和市场交易。通过了解气象物候的变化,农民可以选择购买适当的农业保险,并在市场上选择最佳的农产品交易时机。
结论
农业生产和气象物候是密不可分的。了解气象物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利用气象物候信息指导农业决策,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八、农业生产与物候现象
农业生产与物候现象
农业生产与物候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物候现象指的是生物在一年周期内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周期性生理和生态活动,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以及动物的迁徙和繁殖等。农业生产受物候现象的影响很大,在合理利用物候现象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合理利用物候现象的意义
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三、物候现象的预测和应用
物候现象的预测和应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提前预知物候现象的变化,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目前常用的物候现象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物候现象的预测和应用可以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四、农业生产与物候现象的挑战与对策
农业生产与物候现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物种适应性的差异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物候现象,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支持。
九、农业生产有关的物候
农业生产和物候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物候现象是指植物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变化。农业生产的成功与否往往依赖于正确把握物候现象,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施肥、收割等工作。
物候现象和农业生产
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通过观察和研究物候现象,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农作物的生长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物候现象可以帮助农民确定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比如在春季,当看到一些早春开花的植物如梅花、杏花等开放时,就可以判断土壤温度已经适宜种植一些早熟作物了。另外,春分、秋分等也是农作物播种的重要时间节点,物候现象可以帮助农民抓住这些时间窗口,确保农作物能够在最佳的生长期种植。
物候现象还可以指示农民进行合理的施肥。例如,在冬季结束、进入春季时,当一些早春开花的观赏植物开始萌芽时,可以认为气温已经逐渐升高,土壤中的养分也会逐渐释放。此时,农民可以进行适度的施肥,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养分。同时,观察物候现象还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土壤中的水分状况,合理调控灌溉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物候现象对于农作物的收割时间也有重要影响。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收割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观察物候现象,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农作物是否已经成熟,确定最佳的收割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农作物过早或过晚收割,影响产量和品质。
合理利用物候现象的意义
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降低灾害风险
通过观察物候现象,农民可以及时掌握到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风险。例如,在干旱季节,通过对气候、植物等物候现象的观察,农民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如增加灌溉量、选择耐旱品种等,降低农作物遭受干旱灾害的风险。
提高农产品质量
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根据物候现象的变化,农民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如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这样可以避免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准确把握物候现象,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施肥、收割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同时,通过观察物候现象,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农业生产和物候现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合理利用物候现象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应该通过不断观察和研究物候现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农业生产物候
农业生产物候是指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物理特征的变化情况。了解农作物的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管理至关重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生产物候正是描述了这种影响。
农业生产物候的观测和记录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科学地安排农事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根据农业生产物候的变化情况,农民可以判断出种植农作物的适宜时期,合理安排播种、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产物候的分类
农业生产物候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将农业生产物候分为若干个阶段,包括植物的休眠期、发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等。
植物的休眠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种阶段,此时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光合作用减弱,处于休眠状态。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光照的增加,植物进入发芽期。在发芽期,植物开始生长并展开新的叶片。
接下来是生长期,这个阶段是植物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养分和能量,从而促进植物体的生长。
随着生长的进行,植物进入开花期。在开花期,植物产生花朵并进行授粉,以便结实。这个阶段的长度和花的种类有关。
在开花期之后是结果期,植物结出果实。果实的大小和数量与生长期间得到的养分和光照等因素有关。果实的成熟期是指果实完全成熟,可以采摘或食用的时间。
农业生产物候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物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气温、光照和降水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
气温是影响农业生产物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农作物对气温的要求不同,但一般来说,气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温度过低会导致植物生长慢,影响果实的形成和成熟;温度过高则会使植物失水、枯萎。
光照也是农业生产物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光照充足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养分和能量,促进植物的生长;缺乏光照则会使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影响果实的发育。
降水对于农业生产物候也有重要影响。适量的降水可以保持土壤湿润,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干旱则会使植物缺水,生长受限;过多的降水则会导致土壤水湿度过高,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农业生产物候的意义
农业生产物候的观测和分析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划和管理来说,了解农作物的物候现象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的物候变化,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农事措施,合理安排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工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业生产物候可以帮助农民预测和预防灾害。例如,如果早春的物候特征与以往相比有所改变,可能意味着气候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农民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此外,对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来说,农业生产物候的观测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农作物物候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整体状况和趋势,为科研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总结
农业生产物候是描述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和特征变化的观测和记录。了解农业生产物候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物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温、光照和降水等。通过观测和分析农业生产物候,可以帮助农民科学地安排农事活动,规避灾害风险,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