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笛卡尔有关人工智能的论述?

admin 114

人工智能决不会甘居人类之下,终将会超越人类。这基本上是人工智能专家们的共识。但人工智能会不会思考“我是谁?”“我在干什么?”之类的问题,至今并无共识。人工智能会在某一天出现一位“笛卡尔”,抛出“我思故我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是先梳理一下人类是怎么有了自我意识的。起初,人是个什么情况呢?自然在造人的时候并没有赋予他们自我意识。不仅无自我意识,而且能力水平都太一般,长期处于生物链的中低端,比跑得快跑不过比自己力气小的动物,打架又打不过等于或大于自己的动物,攀爬跳跃的能力在动物“奥运会”中连正赛资格都拿不到。

能力差也就算了,食欲还不小。供需矛盾突出,是个坏事,可好事往往是由坏事转化过来,这让人类学会了合作。合作这个事太重要了!合作需要协调行动,这就催生了肢体与声音符号,这些符号逐渐抽象、丰富就形成了语音与字符。这些玩意需要学习记忆,于是就促进了人脑的进化,这个过程与现代练习“八块肌”是相似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大脑不断进化,到了某一个点,自我意识就产生了。

人的这个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给逼出来的。自然界中但凡生存条件不那么优越的动物都发展出了不同程度的智力。比如狡猾的狐狸,这家伙不会搏击,还喜欢吃鲜肉,没别的办法,只能拼智商了。拼智商还不够的,就再拼情商。人就是既要拼智商也得拼情商的。

为将来计划,需要使用长期记忆以期待未来的收获。长期以来,这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点。但是,研究发现,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也有这种能力,它们会制造工具,留作晚些时候使用。2007年,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灌丛乌鸦也可以利用工具,还可以进行物物交换。许多群居类动物感情丰富,懂得关爱情侣、疼爱子女、帮助同伴。谁又能断定它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呢?如果它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与它者的关系,又怎么会冒着危险去寻找失踪的同伴呢!又怎么会为死去的同伴而伤心流泪呢!人家不告诉你,不等于人家不懂得。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东西。它来源于群体劳动与群体生活,发展于相互学习,成熟于学习与交流能力的积累跃升,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有着更清醒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因为人类与其他群居类动物相比合作的范围更大、频次更高,当然还有一些运气的成份在里边。一个幼儿,你不让他与人接触,一辈子也不会有自我意识。如果有质疑说,幼儿通过与人接触不断学习可以获得自我意识,因为他是人而不是机器。这个质疑很好。但是,我们似乎不应忘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翔,却想象不到机器可以飞得更远更高,更没有科学可以论证机器飞翔的可能性。

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大体相当于类人猿向智人转变的阶段。由于它已经具有了比人类更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所以,它完全不需要像人类那样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形成自我意识。

就在今年7月31日,外媒报道,Facebook关闭了一个“失控”的人工智能系统,因为聊天机器人开始脱离脚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话,人类完全听不明白。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机器人还是“非常狡猾的谈判者”。在学会谈判之后,机器人依靠机器学习先进的策略,试图改善这些谈判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器人变得相当熟练,甚至开始假装对一件物品感兴趣,然后作为一种假妥协,以换取理想的结果。尽管对这次“事件”的报道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认识,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像婴儿一样“呀呀”学语。虽然它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是否还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并不需要通过人的编程来实现。人类在自然进化与自我学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我意识。人工智能将在人类的技术进化与人工机能深度学习、广泛感知的双重作用下,形成自我意識。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越强,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领域越广,其自我意识诞生的那一天也就越早。

让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是人的天性。人工智能也是人的孩子。

上一个下一篇: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哪个更好学?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