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互联网促进民主了吗?

316科技 150

一、互联网促进民主了吗?

一、20世纪90年代四大互联网预言的破灭

1. 破灭的预言一: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

作者用了五个结论一一驳倒“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这个预言神话。

五个结论分别是:

(1)互联网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并不意味着经济与过去的体系、制度就彻底决裂了。

(2)互联网还没有被证明就是人人都唾手可得的财富喷泉。

(3)“互联网经济”或许被过度吹捧了。

(4)互联网并没有使购物革命化。

(5)互联网并没有如预测的那样,创造出一个对大公司和小企业一视同仁的“平坦的游戏场”。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互联网会以惊人的速度、颠覆性的方式向前发展。几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在经济转型中所起到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这个曾经的遥不可及预言,在几年后就几乎成为现实。

2. 破灭的预言二:互联网推动了全球理解

(1)国家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世界的不平等。

(2)语言障碍将世界分割。

(3)语言是权力的中介。

(4)世界被价值、信仰和利益冲突分割。

(5)盘根错节的民族主义文化,限制了互联网的国际化。

(6)权威主义的政府找到了管理互联网的办法。

(7)国内的贫富差距也会扭曲网上的对话。

作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渠道,但是并没有促进预期中那样的全球理解,因为互联网反映了真实世界里的不平等、语言的隔阂、冲突的价值和利益。

3. 破灭的预言三:互联网促进民主振兴

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权威主义的政权找到了控制互联网的办法。二是因为与政治进程的疏离限制了互联网的潜力。

4. 破灭的预言四:互联网的崛起将使传统新闻业没落

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互联网确实对传统新闻媒体有冲击,降低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品牌价值和广告份额,直到今天也没有扭转这种下滑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借助互联网完成跨技术转变之后,传统新闻媒体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阵地。

互联网的崛起并没有摧毁传统新闻业,反而是传统新闻媒体利用互联网巩固了自己在线上和线下新闻领域的优势。直到今天,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互联网依然不会摧毁掉传统新闻业。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之间的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商业民主 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商业民主与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如今商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商业民主是指将权力和决策权下放给员工或所有者之外的人群,以实现组织内外力量的平衡和民主决策的一种经营理念。互联网思维是指借鉴互联网的开放、透明、共享的特点,改变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推动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商业民主的价值

商业民主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够带来更为公正和平等的决策结果。通过商业民主,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可以避免意见集中于少数人的情况发生,减少个人或小团体的偏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商业民主也能够带来更为灵活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在传统企业中,决策常由高层管理者独自决定,很少有机会听取和采纳下属的意见。而商业民主通过开放和透明的决策过程,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参与到决策中来,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和主动性,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文化。

此外,商业民主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当员工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组织做贡献,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开放性是指互联网思维提倡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鼓励多方参与和合作,打破传统企业内部壁垒,增强与外部的互动和交流。

平等性是指互联网思维倡导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无论是员工还是顾客,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共享性是指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资源和价值的共享。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和技术,实现信息的开放和共享,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价值创造和分享中来。

创新性是指互联网思维鼓励创新和实验,追求不断变革和进步。在互联网时代,速度和敏捷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民主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

商业民主与互联网思维都强调参与、开放和创新,两者的融合能够为组织带来更大的价值。

首先,商业民主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实现更广泛的参与和决策。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组织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开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中来,提升决策的质量和准确性。

其次,互联网思维可以促进商业民主的实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成本,打破组织内部的信息孤岛,提高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意愿。

最后,商业民主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还能够激发组织中的创新潜能。商业民主通过给予员工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而互联网思维则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加速创新的过程。

结语

商业民主和互联网思维是现代商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商业民主可以带来公正、创新和员工参与度的提升,而互联网思维则能够加速商业民主的实现和推动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互联网的快速变化?

联网的互联网的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改变改变人的衣食住行

四、互联网带来的市场变化?

第一,沟通方式丰富并且快捷、便宜。这里的核心是丰富。比方说股票交流,年纪稍长的可能会记得,以前收市后,一大堆人在证券营业厅门口,站在马路上互相交流自己的股票。

二,销售模式由从产品出发转变为以人为本,这个刚才说过了。

第三,需求升级。我们看到,互联网可以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需求——解决方案的需求,什么意思呢?假如我们生病了,我们的第一选择是什么?是去所有的药店比较哪个药便宜么?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一定是去医院。

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是分享、互动、虚拟、服务。

六、互联网产生之后的变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万维网(WWW)20周年纪念活动上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的工作、生活及娱乐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以下为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10大积极变化:

  1. 信息

  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的传播基地。

  2. 创业

  从硅谷的崛起,到.Com,再到Web 2.0,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会。

  3. 中立性

  网络中立性是互联网的一个令人敬佩的原则。

  4. 电子商务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5. 组织

  各种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有效组织起来。

  6. 文化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的文化交流方式。

  7. 历史

  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8. 游戏

  在没有互联网的日子,游戏玩家只能在本地孤独地玩着游戏。互联网诞生后,网络游戏一发而不可收拾。

  9. 幽默

  无论是搞笑视频,还是幽默段子,互联网的喜剧素材几乎源源不断。

  10. 视频

  互联网改变了视频存在的目的和分发手段。

七、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区别?

直接民主是人民不间断地参与行使权利,而间接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先赋予人民一定的权力,并对这种权力加以限制和监督。

直接民主的政体是一种不受限制的政体,直接民主的理想是一种没有止境的理想。

八、互联网变化不包括?

互联网变化的三个时代包括: 门户时代,搜索时代,社交网站时代 。不包括云时代。

九、美国的民主是虚假的民主吗?为什么干涉他国的民主?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4517251373854720

美式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吗?

从希腊城邦的古典民主到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再到现在以政党选举为核心的程序民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几乎垄断了“民主”的话语权。但美式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吗?

从程序上看,西方的民主制度用几年一次的票选剥夺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除了选票以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真正能够参与政治的机会与途径。

而从效能上说,政党的行动又只为胜选以及自己背后的利益集团服务,民众的福祉其实并不怎么在他们的考量范围内。以至在2020年底,有超过5000万美国人面临食物不足问题,超过20万人露宿街头。

正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利茨所说,“美国议员依赖1%的钱连任,为1%的人服务,甚至离任时再靠1%的人赏赐。”

但就是这样一个既不符合人民当家作主之程序,又不符合为人民谋福祉之效能的“民主”,却长期霸占着世界民主的话语权,近日甚至还召开了所谓的民主峰会,企图进一步巩固其垄断地位。

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垄断世界民主话语权的呢?

以“自由”扭曲民主,以舆论渗透输出美式民主

二战结束后,美苏都看对方很不顺眼。

从诞生之日起,苏式民主制度就被美英视为“怪胎”。

1936年,苏联新颁布的宪法明确规定了自己的民主制度: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有权参加直接的、平等的、不记名的普选;不论民族和种族,在经济、国家、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权利平等。

在其第118条至第121条中,苏联保障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免费医疗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第122条则直接规定了男女在政治、国家、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一切领域的权利平等。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抗议者在州长官邸前点燃南方邦联旗帜,该州的奴隶制直到2013年才完全废除。

这些条款放在今天也许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当年却弥足珍贵。

此时,美国南方的黑人不仅没有完整的选举权,甚至还要饱受无处不在的种族隔离之苦。

直到1965年,美国才在法律层面上废除了有关黑人选举权和种族隔离的歧视性规定,而奴隶制则一直要到2013年才被完全废除。

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多次冲突

在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多次冲突,朝鲜战争便是其中一例。此外,诸如欧洲的希腊内战、东南亚的越南战争,世界各地的战争背后无不充斥着美国人的影子。

而在被视为“后花园”的拉丁美洲,美国人则更为肆无忌惮,干涉手段也更简单粗暴。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古巴,美国人直接发动了猪湾登陆;即便是通过民选上台的智利社会党,也被美国操纵的军方强行推翻。

除此之外,美苏双方在舆论层面的争夺也非常激烈。为了和苏联全面争霸,欧美在不放弃“民主”的同时,又抛出了一个其实并不新鲜的词汇——“自由”。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欧美直接忽略了双方制度的差别,通过操纵全球舆论,把“民主”的定义收窄到了“给议员投票”上,并将多党制包装为“自由民主”的典范,企图掩盖候选者都只是利益集团代言人的现实。如此一来,欧美便能“顺理成章”地把社会主义执政党扭曲成“霸占议会的极权政党”。

至于苏联那些让所有公民能够平等享受权利的制度,则被污蔑为“趋同”、“均贫”,劳动人民也被从财富的创造者矮化为“受资本家赏赐才能生活下去的赤贫可怜虫”。

为了打赢对苏舆论战,欧美还搬出了大量的电台,以此进行直接渗透,美国新闻署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机构。

美国新闻署成立于1953年,拥有大量雇员。他们印制了大量的反共理论书籍,并且通过架设在世界各地的电台以及天上的卫星传输广播信号。

他们运营电台的手段也很高明——直接宣传政治性内容肯定会让人有所提防,所以他们多打出了学习英语、文化交流、公益活动等看似人畜无害的旗号,在输出“自由”价值观的同时,大肆散布反共言论。

美国新闻署下辖的“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的官方喉舌,他们在西德、英国、利比里亚、摩洛哥、锡拉、斯里兰卡、菲律宾、泰国、南越等地向全世界播出节目。

与之类似的,还有欧洲的美国阵线电台、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以及亚洲的自由亚洲电台等等。

这些电台都非常热衷于伪装成当地人。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之音会捏造大量的“听众来信”,让一些“逃出苏联的人”出场,吹捧“自由世界”的“无限美好”,同时煽动苏联人民反对政府。

美式民主注定不是灵丹妙药

冷战后,有恃无恐的美国人由此开始了进一步行动,企图将自己塑造成“世界新秩序”的核心。

冷战后,美国将“民主”的定义进一步歪曲为所谓的“国际民主”,并包装成“灵丹妙药”强行在世界各地推行,然而其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近年来已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所证实。

为此,美国将“民主”的定义进一步歪曲为美国说一不二的所谓“国际民主”——全世界都必须围着美国转,否则就是“不民主”,就是“野蛮”、“非法”。

这种塑造模式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变本加厉,美式民主被包装为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同时,美国还声称,“民主宣传不会被认为侵犯人权、攻击邻邦、从事恐怖活动,或制造难民”。

但事实证明,美国在帮助部分国家进行“民主转型”时所推行的“休克疗法”,实质上只是扶持金融寡头和买办的手段而已。

美国企图以“民主峰会”当作重塑其民主话语霸权的救命稻草,这注定是徒劳之举。

将美国国内时至今日也难以平息的民权运动以及美国在海外打着冠冕堂皇旗号所做的种种勾当通通联想起来,美式民主的真面目逐渐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

歇斯底里的美国政客,似乎将“民主峰会”当作重塑其民主话语霸权的救命稻草,但这种有名无实的鬼蜮伎俩,注定会是徒劳。

就在拜登举行 “民主峰会”的同一天,抗议者聚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外,抬着写有“美国民主”的棺材,以及“拯救美国民主”等标语,为美国民主举行 “葬礼”。
参考资料:张世珊:《侗族约法款的法律思想及其特点》,《民族论坛》,1989年第4期。房宁、冯钺:《西方民主的起源及相关问题》,《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胡锦山:《美国黑人城市化与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年第2期。(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苏)格·尼·瓦奇纳泽 著;王作舟 译:《天线指向东方:西方国家对外广播内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程雪峰:《软实力博弈:媒介强度与文化势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王光宇 著:《第四场争锋:媒介、霸权、对应》,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杨逸夫,王妤心泓:《<十问美国民主>揭开美国民主假面》,《光明日报》,2021年12月07日11版。

——————————

执笔:赵志海、周书航、徐益坚(史图馆)

十、互联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获取到各种知识和信息。

同时,互联网也促进了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

互联网的普及还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这些产业在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丰富和多样化。

上一个下一篇:黄陂哪里有华夏银行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