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例外事件法律案例?

316科技 153

一、例外事件法律案例?

一天晚上,XX市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落网。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

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

案例2:

16岁的中学生王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案例分析:盗窃父母或近亲属的财物,在是否构成犯罪和处罚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刘某偷盗自家钱财达5000元,数额较大,在父母追问时又拒不承认,且把偷拿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结合这些情节看,刘某应当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将刘某刑事拘留,这是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刘某偷盗的财物毕竟是自己家的,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比在社会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属于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时,通常会给予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

二、法律风险案例分析

法律风险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了解并分析法律风险案例,对于预防和解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背景

近年来,我国法律的发展十分迅速,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风险的增加,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研究。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法律风险案例分析,以供参考。

2. 案例分析

2.1 雇佣合同纠纷

某公司与员工签订了一份雇佣合同,约定了工作时间、工资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然而,公司在员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却违反合同规定,未按时支付工资和提供福利。员工因此提起了诉讼。

这个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是公司违反雇佣合同,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公司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

2.2 商业欺诈案件

一家公司在市场上发布了虚假宣传,夸大了产品的效果。消费者购买了该产品,但发现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消费者因此向公司提出赔偿要求,公司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

此案例涉及的法律风险是商业欺诈行为。公司发布虚假宣传涉嫌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预防和解决法律风险的建议

法律风险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机遇。对于公司来说,预防法律风险可以保护企业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企业预防和解决法律风险。

3.1 完善合同管理

公司在与员工、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时,应该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规。同时,建立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

3.2 建立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公司可以成立法律风险管理团队,负责监测和分析法律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解决方案。同时,培训员工,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3.3 寻求法律咨询

当公司面临法律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十分重要。法律咨询可以帮助公司评估法律风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4. 结论

法律风险案例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法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预防和解决法律风险,可以保护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建立健全的法律管理机制,寻求专业法律咨询,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法律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案例和启发?

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比如P2P网贷平台的资金池失衡导致平台倒闭,让投资者蒙受损失。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时要审慎选择平台,了解产品的风险特征和平台的监管情况,不要盲目跟风投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四、危机事件案例?

腾讯上当受骗,活生生演变成一出大戏,因被骗而遭到网友群嘲逗鹅冤。霸气外露的小企鹅,可能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在老牌传统企业老干妈手上吃了个瘪,腾讯在当天用自嘲式公关来应对,推出了一支恶搞视频。 我真是干啥啥不行,吃辣椒酱第一名别人买一瓶假的亏8块!,我亏1600万,通过恶搞杨超越的女团告别感言,腾讯成了大家心目中吃了假辣椒酱的憨憨企鹅、官方微博发布千瓶老干妈求骗子线索及傻白甜企鹅形象向公众示弱,在娱乐化的话题传播中,腾讯被骗的尬剧成了一场喜剧,以卖萌的人格化方式和用户沟通整件事情到此算是收尾,腾讯是憨憨企鹅不假,可这波反水操作产生的价值可不止1600万吧!

五、生活中法律风险案例

生活中法律风险案例是个人或组织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和挑战的具体表现。在当代社会中,法律风险案例越来越多,因此了解和学习这些案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案例,我们可以了解法律的应用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避免或解决法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身处法律的环绕之中。出行、购物、工作、生意等各个方面都涉及法律。俗话说,“宁惹一身雷,不招一身灾。”遇到法律问题时,及时采取行动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法律风险案例及其解决方法。

1.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法律风险案例之一。无论是作为司机、乘客还是行人,我们都可能在道路上遇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处理索赔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需要我们了解。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尽量将车辆移至安全地带,并及时报警。其次,与对方交换联系方式和保险信息,并尽量获取目击者的证词。随后,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按照公司的要求提供相关证据和信息。

2. 消费纠纷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可能发生纠纷。例如,商品质量问题、服务不符合协议约定或者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需要了解法律对其权益的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纠纷。

首先,消费者可以通过与商家进行协商来解决纠纷。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消费者可以寻求消费者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帮助进行调解。如果纠纷仍然无法解决,消费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合同纠纷

合同是个人和组织在各个领域进行交易和合作的基础,但有时候合同可能被违反或争议。例如,双方对合同条款解释有分歧,或者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在面对合同纠纷时,需要了解合同法律的规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合同纠纷中,当事人首先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发生纠纷,应及时与对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或律师的帮助,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4. 人身伤害

人身伤害是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无论是由于意外事故、医疗事故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受害者都有权利追求赔偿和正义。

受害者首先需要及时就医并保留相关证据,例如医疗记录、照片等。如果有可能,应寻求目击者证言并保留其联系方式。随后,受害者可以与对方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赔偿和公正。

5. 私人财产纠纷

私人财产纠纷包括房产、土地、遗产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纠纷中,了解相关法律和权利非常重要。

当事人可以通过咨询专业的律师,了解产权归属、继承、购买合同以及相关手续等内容。如果纠纷无法解决,可以递交诉讼请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了解生活中的法律风险案例对我和我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应用,从而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问题。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并遵守法律,以确保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有保障。

六、法律案例分类?

法律案例分为两大类:即民事案例和刑事案例

七、法律案例分析?

1、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违背了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本案中城镇女生的死亡补偿金比农村女生高出三倍,这种同一地区同命不同价的规定显然是不公平的、不平等的、不合理的。因为它有违宪法的基本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2、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同命不同价”的社会存在价值。同命不同价折射了城乡二元论。人身权利无差别,人创造生活有差别。个人收入不仅无法统一,而且受地界、区域差别、能力大小等所影响,死亡赔偿金也就不可能统一。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对“同命不同价”的问题作出统一的、明确的和完善规定。

八、偷梁换柱事件真实案例?

答:2018年3月15日,余江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在办理刘某交通事故一案时,发现肇事方刘某的丈夫赵某有驾驶他人机动车辆开到案发现场冒充肇事车辆的嫌疑。

经查明:发生交通事故后,刘某在事故现场打电话告知其丈夫赵某,让他赶到事故现场,刘某随医院120救护车陪同伤者到医院进行救治。

赵某想到自家的车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如果要赔偿自己就要承担大部分费用,为“减少”自己的赔偿费用,赵某“灵机一动”,趁交警还没有赶到现场时,向朋友李某谎称要用车,遂把李某的车开到事故现场,并把自己的车开离事故现场,把李某的车冒充肇事车辆。

经过办案民警的仔细调查,发现该车辆与肇事现场车辆有出入,找到赵某询问,赵某迫于压力,主动坦白自己开朋友的车冒充事故现场肇事车辆的行为。

赵某的行为涉嫌伪造、隐匿、毁灭证据,其行为影响交警依法办案。

九、金融案例经典事件?

1997年亚洲金融轰炸被正式引爆是在7月2日,“恰逢”香港回归的第二天,并由此上演了一场财富洗劫与财富转移大戏。比起五百年前欧洲殖民者通过明目张胆的抢劫与屠杀进行的全球财富大搬运,1997年的这场财富洗劫与转移更加无形、规模更大。

不仅如此,仿佛“老天”也有意与香港回归作对。在金融风暴横扫亚洲的前夕,香港突然被一种致命流行性病毒袭击——高度传染性的致命性禽流感病毒H5N1。H5N1于1996年首次在广东一个农场饲养的鹅身上发现

十、危机事件经典案例?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捕捉先机,在危机危害组织前对其进行控制。

熟悉危机处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则有助于企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案例1:东芝笔记本事件

事件经过

1999年3月,几个美国人在德克萨斯州法庭,以东芝笔记本电脑的软盘驱动器有问题,可能导致数据损失为由,东芝公司。东芝公司害怕败诉,作了庭外和解,赔偿美国人10.5亿美元损失。中国人在2000年5月也以此为由向中国法庭东芝公司,但是东芝公司却只给了中国人一个“补丁”,对中国人的置若罔闻。此事引起了中国人极大的不满。而东芝之所以害怕美国人,是因为德州法院成功审理过烟草、妇女硅胶隆胸等“可能性危害的例子”。

危机处理行动

5月22日,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董事、副总裁古贺正一从东京赶到中国,对中国一百多家中外媒体表示:东京总部认为,东芝笔记本电脑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公司不会对中国用户赔偿,也不存在对中国消费者的差别对待。认为此起事件是“由于公司对中国客所户进行的说明不够充分,致使没能得到中国消费者和媒体的充分理解”所致。并表示东芝公司愿意以诚意来解决问题,之所以对美国人赔偿,是因为在美国,即使没有造成实际损害,但是只根据其可能性就可以认定损害赔偿,而中国法律则只有对产品发生了实际损害才可能承担赔偿责任。但是美国的事情发生后,东芝公司并没有及时告知中国用户,也没有用中文而用英文在网页上向中国的用户说明此事,且只在中国媒体报道之后才采取这一措施。

东芝的失误

1.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东芝事件在美国的处理,缺乏全球意识。东芝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笔记本,美国人可以,别的国家的消费者也同样可以,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美国人赔偿,那么也要对别的国家的消费者赔偿,否则就失之公平。

2.会伤中国消费者的感情。东芝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美国人一投诉就匆匆忙忙作庭外和解,而对中国消费者的投诉却遮遮捂捂,只给中国消费者一个“补丁”。东芝也许在打官司上不会输给中国的消费者,但是,这会伤害中国消费者的感情。人们的消费一般经历三阶段:理性消费——感性消费——感动消费。现在是感动消费阶段,满足消费者同一需求的产品很多,谁能够使顾客受到感动,谁的产品才会赢得顾客。

3.缺少大型的跨国公司应有的气魄。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中国自己的许多公司都能够做到,如海尔、小天鹅公司,而老牌的东芝却没有做到,岂不令人遗憾。

4.不能自圆其说。既然笔记本电脑没有问题,又怎么会产生“可能的损失”呢?为什么又怕打官司呢?

5.危机处理程序有问题。

危机启示

1.我国有大量企业在市场的产品具有潜在的危害,如高残留农药、燃气热水器、不合格食品、不合格药品等,这直接威胁的是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如果对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进行索赔,那么中国自己的企业被的数量恐怕不会是个小数。因此,那些生产可能造成“潜在伤害”品的企业,需要认清消费者逐渐成熟的趋势。中国“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会更小。

2.在打击假冒伪劣中我们出现了王海,在打击“潜在可能伤害”中会出现新的“王海”。消费者的成熟,对于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十分有利。

4.法律及执法系统亟待完善。

5.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形象更加注意。

案例2:桂林仔公司食品中毒事件

事件经过

广西桂林仔公司是一个全国连锁的饭店,以泉水加秘方烹饪鸡鸭和桂林家常菜为特色。由于顺应绿色消费潮流、味道鲜美以及定位中低档消费而颇受顾客欢迎。

2000年7月的一天,桂林仔公司在广西南宁的一个分店遭到消费者投诉。一个消费者来到该分店,说昨天他们一行8人在此店吃饭,6人发生腹泻。到医院看病,医生说是食物中毒,并开了药。消费者要求该分店赔偿昨天的餐费,否则给予曝光。当时,主持工作的是店经理助理,他说食品卫生绝对没有问题,要来人出具证明。消费者对这种处理不满,于是告到《南宁日报》。记者从南宁打电话到桂林仔公司总部,说如果再不妥善处理,将予以曝光。总经理伍品芳接到电话,意识到曝光对于一个连锁店的严重性,当即告诉记者第二天到达南宁市亲自处理。记者同意在没有与总经理面谈之前不报道。但是第二天由于有教授来公司讲学,伍总没有去南宁市。第三天,《南宁日报》即以醒目标题报道了此事件,也就是在同一天,伍品芳总经理派助理去了南宁市,向受害者表示赔礼道歉并赔偿了损失费。《南宁日报》决定跟踪报道桂林仔的处理结果。

但是,伍品芳总经理认为记者言而无信,报道失实,给公司造成名誉损失,使得公司赔了夫人又折兵,要该记者。当时日报社给予桂林仔的答复是:

1.如果,桂林仔会胜诉。但是对于记者本人不会有大的损失。

2.如果不,《南宁日报》答应免费连续报道一下桂林仔公司。

危机处理行动

桂林仔经过讨论,认为对于公司来讲,重要的是公众形象。与记者打官司,胜败并没有谁去关注,反而浪费了自己的精力。所以,当时决定不,写出公司的连续报道资料,同时与媒介搞好关系。桂林仔公司意识到加强卫生的重要性,改变了过去由分店经理负责食品卫生的做法,成立了卫生质量检查部,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和检查程序,定期对所属二级分店进行检查,使公司更加正规化。

危机启示

1.消费者总是对的,企业不能对消费者不信任。

2.处理危机反应要快,否则就会有谣言。

3.企业不要与媒介对立,但是受到误解要申辩。

4.企业要善于利用媒体为自己服务。

5.餐饮业经求顾客的意见胜过寻求咨询。

上一个下一篇:不懂互联网怎么创业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