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小国寡民词类活用?

316科技 253

一、小国寡民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小国寡民,小,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小,使……寡。

出自《老子•小国寡民》一文。其中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其中的“重”也是词类活用,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重”。“徙”是“迁徙”的意思。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二、如何理解小国寡民?

说点大白话吧。

这一章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你弱的时候不要装❌,收起你的攻击性,别到处惹事,别到处张扬,关上家门,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换成儒家语,就是穷则独善其身。换成佛家语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以“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前提是你的国小民寡。老子前面讲大国该怎样修道传德,讲完了,然后就接着讲小国咋办。

国小民寡,怎么修道传德呢?第一,不去招惹别国,就是有什百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用在个人身上就是弱其志强其骨,锻炼好身体但不去惹是生非。第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小国本来就民寡,再远徙那就更寡了。你看现在村里那些人家,子女远徙了,就剩下留守老人,家还像家吗?同样的拿到邦来说,邦还像邦吗?第三,使人复结绳而用,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意结绳不是要记事,不是文化倒退,是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第四,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做的,我们现在小区里一家一家的不都这样吗?你看看那些跟邻居打的热火朝天的家庭有过的好的吗?

小国寡民这一章,正是老子告诉我们弱者生存之道。

三、小国寡民社会特点?

1、优点

(1)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2)稳定政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1)否定政治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

(2)怀柔政策,不利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稳定。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对“小国寡民”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抄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袭往来。

翻译: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扩展资料:

对"小国寡民"(第80章)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秦汉时期的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五、小国寡民什么意思?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出自】:《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小国

六、为什么叫小国寡民?

因为国土面积小,人口少。

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并没有揭示本意。

所谓小国者,应该指的是当时的一些小的封国,或者是一些小的部落。而寡民,则指的是较为适量的人口。

按照老子的思想,这里的小不是绝对的小,而是相对的小。同样,寡民也并非绝对的少,而是相对的少。

所以,小国寡民的意义就在于,在一定范围内部分人口能实现自治,这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社区。

七、小国寡民是什么时代?

小国寡民是西周初期,当时小国林立 西周被分成 大约200多 国家。《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小国寡民是春秋时期老子的政治理想指国小民少。后常用作谦词,成语小国寡民意思是指政府小,不轻易劳役人民。

八、小国寡民思想深度解析?

小国寡民思想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小国(也可以理解为弱国)和寡民(指国内少数特权阶层)面对大国(也可以理解为强国)和广大民众时,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和思维方式。这种思想主要源于小国和寡民在权力、资源、人口等方面的相对劣势,因而必须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小国和寡民通常采用以下策略:

1. 趋利避害:避免去挑战强势国家和特权阶层,取而代之的是保持与它们的和平关系并从中获利。

2. 以柔克刚:采取温和的外交态度和灵活的战略手段,以求在和大国和特权阶层的较量中取得相对的胜利。

3. 团结内部:加强国内团结,排除异己,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同时避免或减少内部斗争和分裂。

4. 资源整合:通过对外合作和整合国内资源,来增加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和实力。

5. 寻求同盟:与其他小国或弱国结成同盟,形成统一战线,共同面对强国的挑战。

总的来说,小国寡民思想的核心是在以弱势应对强势的情况下,将自身局限转化为优势,通过灵活的战略和手段,实现自身最大化的利益和安全。

九、小国寡民思想产生的条件?

小国寡民思想 ,是指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其社会历史背景而言 ,当时奴隶制晚期 ,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 ,社会动荡 加巨,劳动人民不得不被迫躺平的 生存现状 ,只有低欲望才能够生存 ,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生存哲学

十、小国寡民全文注音版?

【注音版】 

 小(xiǎo)国(guó)寡(guǎ)民(mín)。 

 使(shǐ)有(yǒu)什(shí)伯(bǎi)之(zhī)器(qì)而(ér)不(bù)用(yòng);  使(shǐ)民(mín)重(zhòng)死(sǐ)而(ér)不(bù)远(yuǎn)徙(xǐ)。  虽(suī)有(yǒu)舟(zhōu)舆(yú),无(wú)所(suǒ)乘(chéng)之(zhī),  虽(suī)有(yǒu)甲(jiá)兵(bīng),无(wú)所(suǒ)陈(chén)之(zhī)。  使(shǐ)民(mín)复(fù)结(jié)绳(shéng)而(ér)用(yòng)之(zhī)。  甘(gān)其(qí)食(shí),美(měi)其(qí)服(fú)安(ān)其(qí)居(jū),乐(lè)其(qí)俗(sú)。  邻(lín)国(guó)相(xiāng)望(wàng),  鸡(jī)犬(quǎn)之(zhī)声(shēng)相(xiāng)闻(wén),  民(mín)至(zhì)老(lǎo)死(sǐ),不(bù)相(xiāng)往(wǎng)来(lái)。 

上一个下一篇: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的区别?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