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中国沙漠面积变化趋势?

316科技 295

一、中国沙漠面积变化趋势?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沙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8平方公里,到2019年止年均减少114平方公里。

从当年“风沙逼近北京城”,到绿色屏障不断加固,防沙治沙取得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沙化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到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连续10年保持净减少,第五次监测期内年均减少达1980平方公里。

二、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蓝皮书》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1951年至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6℃/10年,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

1961年至202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而年累计暴雨站日数呈增加趋势;2020年,中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

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四高值,全球平均海平面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较1993年至2011年平均值高73毫米。地表水资源方面, 2015年以来,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此外,1960年至2020年,全球山地冰川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1979年至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

近年来,全国整体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较2000年至2019年平均值上升7.6%,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年至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

最新地球“诊断报告”怎么看?

专家从气候系统多圈层解析《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

8月4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状况,可谓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诊断报告”。

这份“诊断报告”怎么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解读?本期特邀蓝皮书副主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王朋岭博士为这份报告“划重点”——

大气圈

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强降水、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1961-2020年,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1991-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6.8)较1961-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水圈

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

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 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世纪90年代中国地表水资源量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20年,青海湖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冰冻圈

全球山地冰川处于消融退缩状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北极海冰范围呈减少趋势

全球山地冰川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山地冰川消融加速。2020年,全球参照冰川总体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平均物质损失量为982毫米水当量。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物质损失强度均低于全球参照冰川平均水平。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西北积雪区和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年际振荡明显。2020年,西北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近5年最低。

北极海冰范围呈减少趋势。1979-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3.1%;2020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同期第二低值。

生物圈

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

2000—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16—2020年,中国平均NDVI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状况最好的五年。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0年,北京站玉兰、沈阳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枫香树和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8天和2.7天。2020年,北京站玉兰展叶期始期偏早15天,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早。

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过去30年中国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以来,南海珊瑚热白化现象不断出现,气候变暖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逐渐凸显。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

2019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410.5±0.2ppm,1877±2 ppb和332.0±0.1ppb,依次为工业化之前水平的148%、260%和123%;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仍在持续上升。

1990年-2019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CO2浓度逐年稳定上升;2019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

中国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020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

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6℃

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2020年,北京站玉兰展叶期始期偏早15天,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早

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仍在持续上升

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

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

1979-2020年,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3.1%

2020年,中国西北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近5年最低

三、中国犯罪率变化趋势2021?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2020年我国违法犯罪数量有所下降,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减少,社会治安态势相对稳定。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2021年中国犯罪数量将趋于增长,犯罪类型结构会有所变化。网络犯罪成为主要犯罪类型,诈骗犯罪数量可能会超过盗窃犯罪。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仍是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多发高发的新型电信网络犯罪问题严重影响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常态化扫黑除恶背景下黑恶势力犯罪的顽固性、反复性和再生性挑战着反有组织犯罪长效机制建设。

新业态的发展导致经济犯罪日趋复杂,经济快速恢复背景下生态犯罪防控压力较大。

四、中国死海面积变化趋势及其成因?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运城盐湖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和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下沉,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沉积洼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因为长期干旱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造成盐湖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的萎缩,甚至干涸。政府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全面统一综合规划,建立生态绿化体系,开展盐湖湿地保护。

五、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总体趋势变化?

总体趋势下降。因为近年来中国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贸易战的影响,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债务压力增大,财政状况恶化,这些因素都会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产生负面的影响。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了解也将更加深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严峻挑战也将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其改革措施,包括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规则和机制,提升市场透明度,降低金融风险等,进一步提高压力下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稳定性。同时,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和关系,积极推动全球的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争取更好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利用。

六、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变化趋势包括?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流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者的供需和流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相关地区和行业的调研数据看,有七个方面值得注意。

  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日益紧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导致高技能人才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热需并将持续较长时期。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此外,人社部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其中,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短缺程度持续加大。从区域看,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拉动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特征。短缺职业排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比较明显。

  职业培训日益得到流动劳动力的重视。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一环且日益得到劳动者的重视。针对近年来进入上海流动劳动力的调查发现,40.7%的劳动者在外出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有66.9%的劳动者在进入上海劳动力市场后接受过培训。在对培训作用的评价上,超过七成的流动劳动力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

  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系列战略性文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政策已经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风向标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60%的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

  劳动力在大城市流动呈现出“一升一降”的特点。相关单位对近几年在上海的调查显示,劳动力流动呈现出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长、简单劳动力流入规模缩减的特点。流动人员每年进入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回老家过年农民工及其介绍的亲友、老乡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每年七八月份的大学生毕业季,大量应届毕业生集中涌入劳动力市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七八月份的劳动力流入高峰屡创新高,三四月份的劳动力流入高峰则连续两年呈现缩减的趋势。

  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呈现出增长之势。从就业的稳定性看,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呈现出增长之势。以相关单位对2019年上海的调查为例,流动劳动力在当前单位持续就业时间平均为36.7个月,超过了3年;与上年相比增长0.5个月,与5年前相比增长2.5个月,总体而言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在同一家单位连续就业时间的不断增长,意味着流动劳动力就业稳定程度的不断提高。

  农民工流动呈现“一增一减”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大量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在乡城之间的转移呈现出“一增一减”两个特点。“一增”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持续增高,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60万人,增长19%。“一减”是农民工跨省流动比例降低。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有9917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增长2.5%;跨省流动农民工7508万人,比上年减少86万人,下降1.1%。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56.9%,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七、中国互联网人口增长趋势?

互联网行业人口红利殆尽,电商行业渗透率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长期以来,人口红利一直推动我国电商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不断提升,用户数量出现天花板,正式进入用户时长争夺时代的下半场。

从人口总数来看,移动购物行业渗透率也已经超过70%,未来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人口红利趋于尾声。电商行业头部电商虽取得可观业绩增长,但获得成本不断提升,发展模式开始积极求变,因此,在当前时点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是卓有意义的。

八、从中国版图变化看历史发展趋势?

但是到了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繁荣和虚弱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列强面前。

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0年过去了,沙皇俄国依然贼心不死,一直窥见我国外东北的土地。

1858年,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无力进攻瑷珲,黑龙江将军奕山要求和谈,双方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俄之间又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首先是承认了《瑷珲条约》有效,其次又割让了乌苏里江以西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国东北地区成为鸡头的形状。

九、中国受教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从年龄构成上看,近10年,我国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回升。宁吉喆介绍,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此外,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他认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人口老龄化既带来了挑战,也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

“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在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宁吉喆补充说。

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十、中国人均寿命变化图趋势?

1960年至201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图/世界银行)

与此同时,婴儿死亡率快速下降。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完成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我国现在的婴儿死亡率是国际一流国家的水平,与美国相近。而生育率下降也使得家庭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投资,实现人口质量全面提高。中国一线城市的健康水平,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美国和英国的水

平。

上一个下一篇:互联网产业分析报告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