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我国互联网法院的程序创新优势?

316科技 50

一、我国互联网法院的程序创新优势?

中国互联网司法模式探索的是一条普遍化和专业化并行的道路,突出特征是“网上纠纷网上审理”,其实践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管辖集中化。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所在市的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的第一审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互联网法院目前集中管辖11类互联网特性较为突出的互联网案件,这有利于确保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均产生和存储于网上,充分实现“网上纠纷网上审理”,更有利于集中和发现新类型、疑难复杂、具有规则确立意义的互联网案件,推动完善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

  流程网络化。互联网法院实行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流程全程网络化,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诉讼证据从当事人自行收集向“平台一键式引入”转变、诉讼引导从“碎片化”向“结构化”转变。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依托微信小程序开发了“移动微法院”系统,利用该系统当事人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诉讼,使公平正义更加“触手可及”。

  办案智能化。互联网法院积极研发各类智能化辅助办案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立案、庭审语音自动识别、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裁判文书自动生成、诉讼文书一键电子送达等功能。截至2019年8月底,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平均全流程在线审结案件35000余件,人均办案超过600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五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在线诉讼的优势和效果得到充分显现。

  平台开放化。互联网法院以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思维建设在线诉讼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法院内部与外部数据有效对接,法院电子诉讼平台与当地公安、工商、三大通讯运营商、电子商务平台等进行数据对接,实现诉讼主体身份线上核实、证据材料在线提取、诉讼文书在线送达等,让当事人享受“一键提交、一链办理、一线联通、一网通办”的一站式服务。同时,互联网法院通过在线调解平台,构建“漏斗”式的涉网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诉前调解成功率近20%,立案调撤率达79.3%,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达97.3%。

  裁判专业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利用其管辖集中化、案件类型化、审理专业化的优势,审理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规则示范意义的案件。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人工智能著作权案”,明确了人工智能作品的权利保护方式;审理的“暗刷流量案”,有力打击网络黑色产业,保护公平竞争的网络营商环境。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大数据权属案”,确立了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的行为规范;审理的“芝麻信用侵权案”,确立了商业使用个人征信数据的规则边界。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网络游戏著作权案”,对计算机软件生成内容是否具有著作权及如何保护问题进行回应,等等。互联网法院通过高质量的司法产品和裁判规则的有序输出,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秩序,保障互联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互联网法院作为新时代和新科技的产物,必将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创新和法治进步而不断进化,互联网法院对案件实行集中化、专业化、类型化审理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其政治意义和司法功能将更加凸显,将成为互联网司法规则和网络司法治理模式的重要输出平台,进而实现中国互联网司法的深层次创新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

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产物,正在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也备受瞩目。本文将从国家政策导向、典型应用案例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的现状和前景。

一、国家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2018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制造战略,明确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目标。2019年,《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实施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工业互联网创新将聚焦于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关键领域。政府将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产业联盟等方式,促进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和平台的研发和创新应用,加强安全保障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创新和升级。

二、典型应用案例

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已经在我国的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制造业领域为例,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现全面数字化的生产流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与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的信息共享,企业可以实现准确的需求预测和及时的物资供应,降低库存成本和流通损耗。

另外,工业互联网还可以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紧密协作和远程服务。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企业可以提前预警故障和进行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同时,工业互联网还为企业提供了智能化的售后服务,通过远程连接和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还涉及到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构建。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已经推动了一批新兴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如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这些新兴产业既带动了就业增长,又推动了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工业互联网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中,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和云平台的技术融合,企业可以实时采集和传输设备和产品的各种数据,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生产问题和瓶颈,并进行精细化的优化和调整。同时,云平台还可以提供开放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环境,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支持。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企业可以对海量的生产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机器和人的智能互动,提高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的创新实践和技术的不断突破,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不断努力。

English Translation: html

Innova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Internet: Driving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a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s currently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manufacturing countries, China's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innova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internet from three aspects: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typical application cas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and has successively introduced a series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action plans. In 2018, "Made in China 2025"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clarifying the path and goals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2019,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Development Action Plan" was released, further clarifying the policy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These policies provide a solid policy found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will focus on key areas such a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igital factorie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The government will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platforms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through funding support, tax incentives, industry alliances, and other means. It will also strengthen security guarantees,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rive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II. Typical Application Cases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has already achieved a series of result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field. Taking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s an example, with the help of industrial internet technology, companies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digital 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improv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rough information sharing with the supply chain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companies can accurately predict demand and ensure timely supply of materials, reducing inventory costs and circulation losses.

In additio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can promote close collaboration and remote service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ustomers. By real-time monitoring of equipm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companies can proactively predict failures and perform maintenance, improving equipment reli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rovides intelligent after-sales services, accurately grasping customer needs through remote connections and data analysis, and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olution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also involv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industrial ecosystems. The innovative model centered on "Internet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ial clusters such as smart logistics, smart transportation, and smart homes. These emerging industries have not only driven employment growth but also promot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al chains.

III.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behind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In China's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and popularized. Among the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sensor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cloud platforms, companies can real-time collect and transmit various data of equipment and products, achieving remot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de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technologies has provided powerful data storage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Companies can store and manage massive production data through cloud platforms. Through big data analysis and mining, potential production problems and bottlenecks can be discovered and optimized in a refined manner. At the same time, cloud platforms can provide open data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working environment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rovides higher-level intelligent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 deep learn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companies can intelligently analyze and predict massive production data and equipment operating status,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At the same tim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achieve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between machines and humans,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conclusion, innova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internet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industry innovation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provide vast space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aced with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in China's industrial internet will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ffor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coming a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三、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是干嘛的?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是一家致力于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服务机构,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支持建设,位于中关村核心区。该中心以“致力于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使命,立足互联网教育产业,发挥海淀区教育和IT技术的优势,打造基础服务、创新创业、融资助飞三大服务平台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管理、人才、市场、政策、资金等14个服务模块,沉淀创业创新项目220余个,扶持和发展了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创业先锋力量,探索和引领了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被业界誉为“中国教育创新硅谷”。

四、我国创新成就?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

放眼“深蓝”,“海牛Ⅱ号”钻机钻出231米的新纪录;遥望星空,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闪耀”星河;挺进山川河流,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里,浪花飞溅、电流穿梭,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这一年,我们也在与病毒的抗争中,为生命挣得尊严,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的获批,为患者赢得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

五、我国建设的三个科技创新中心?

它们是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这三类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目的在于:

解决当前创新资源分散问题,通过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紧密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同时,这三类创新中心在组建过程中,都注重整合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力量,发挥金融对科技的支撑作用。

六、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概述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是指在工业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构,它致力于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速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承担着多项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其次,它是提供工业互联网技术咨询和服务的窗口,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此外,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还起到了培训人才、推广示范和促进行业合作的重要作用。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各地的创新中心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创新中心将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还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接轨。

结语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作为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机构,将在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七、我国科技创新成果?

1“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八、我国文化创新有哪些。我国制度创新有哪些?

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

九、我国戏曲怎么创新?

戏曲如何创新,在京剧界一直有争论。

曾经就有用英语唱京剧的尝试。说此举是为了能让京剧走向世界。

然而,京剧的唱,是“因字生腔”,不像歌曲,旋律和歌词可以各自独立。结果很尴尬,用英语唱,听起来太怪了,京剧的美感荡然无存。这次创新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以京剧为例,戏曲创新一定要在充分研究了自身艺术规律之后再谈创新。梅兰芳先生说过,京剧创新要“移步不换形”,即不能破坏了自身的艺术规律。

十、我国的5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我国的五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武汉。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全国最大的科技研究基地,拥有众多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如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上海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粤港澳大湾区集合了广东省内多个城市和港澳地区,拥有全球最发达的经济圈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腾讯、华为等。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地理条件相对较为偏远,但是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重庆的智能制造产业等。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城市在各自的区域内具有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一个下一篇:全球统一制度的英文缩写?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