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理论之父?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其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课程层次理论?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古德莱德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他对课程理论做了大量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为课程层次建立了概念框架。在对课程概念框架的研究过程中古德拉德发现人们对课程的探讨实际上涉及了多个层次的不同内涵的课程概念。在此基础上古德拉德对课程概念体系进行了划分得出了不同类型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
1.理想的课程——我们未来需要怎么样的人
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除了一些以操作验证目的的实验之外一般并不作具体实施,多以观念及理念的形式存在并表达,且极少能够以最初的形式呈递给学生。
理想的课程的设计建立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原理基础之上,从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论证课程的必要性。其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期望,而为了能够具有实践价值并发挥作用,在制定的时候须有一定的活动与过程的指导的相关内容。
2.正式的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
包含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等相关内容。
与理想的课程相比,正式的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作多少修改,只是获得了官方的批准、认可与推广实施而已。正式的课程只是理想的课程中的那些被官方认可与授权的部分。
3.领悟的课程——教案
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由于不同教师对于正式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的方式,所以他们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会影响课程所预期的结果的获得。
4.运作的课程——上课
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 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教师领会的课程与所实施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此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地受到教师的理论认识理解深度、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课堂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影响。
5.经验的课程——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知识
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基础而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特定的理解,不同学生听同一堂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是学习经验。并且这些经验才是该课程最终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决定了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以及效果。
三、传统课程理论之父?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教育科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原因:
1.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观是主张以“永恒学科”作为课程核心的观念。“永恒学科”主要指历代的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这一观念产生于 20 世纪30 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其教育纲领:
(1)因人性不变,故教育的性质也保持不变;
(2)因推理能力是人最显著的特点,故教育应集中于发展人的理性的官能;
(3)因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且不变的,故教育应培养的唯一适应力是适应真理的能力;
(4)教育不是生活的复本,而是生活的准备;
(5)应教儿童学习能使他们认识精神和物质世界之永恒事物的那些基础课程;
(6)最好从名家杰作中学习这些永恒事物。据此,赫钦斯认为,每个受教育者都应知道希腊人和罗马人以及中世纪伟大思想家的巨大成就,西方世界的巨著适用于知识的每个部门
五、布鲁纳的课程理论?
布鲁纳课程理论(Bruner's Theory of Instruction)是由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课程设计大师约翰·布鲁纳于1960年发表的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它旨在为老师提供一种指导方法,以便为学生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基本原则是“学习者优先”,把学习者作为主体,研究他们如何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有效的课程材料。
布鲁纳课程理论的三个基本原则:1. 以发现教学法代替被动记忆;2. 重视学习者的主观感受;3. 增强学习者的能力以深度探索所学内容。
六、简述斯宾塞的课程理论?
1、观点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斯宾塞作为创立阶段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么生活,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2、观点二:教育目的
斯宾塞和杜威都倡导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和受教育者的生活联系起来,斯宾塞认为教育应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
3、观点三:课程论
首次把“课程”一词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4、观点四:教学论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教育家洛克和佩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育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七、互联网消费金融理论?
互联网消费金融相较传统消费金融,具有独特性并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具体如下:
(1)用户覆盖广泛,放弃了有大额消费需求的银行高净值客户,依赖互联网平台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普及率,获取了刚步入社会的白领和蓝领、在校大学生和城镇青年等互联网消费主流客源;
(2)用户体验增强,打破了传统以货币时间价值为理论依据的金融业态,着眼于为低额、高频的日常交易提供延迟支付的服务,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灵活多样;
(3)征信方式新颖,不同于银行线下繁杂的审批模式,在信用审批上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考察用户电商购物情况及网络行为记录等对其信用状况作出评估;
(4)资金来源灵活,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能力的互联网平台以线上资金渠道为来源,拥有平台自有资金、尸2尸资金和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ABS)产品等多渠道资金。
八、教育学中,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是什么?课程的类型是什么?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课程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城的总和。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课程设置者的教育理念不同,就会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简历不同的课程理论。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课程设置的历史传统也会对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6、根据课程的显示方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课程的组织: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九、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理论力学的意义在于揭露出了力学方面的自然科学规律,让人们对于力学方面有了了解,并且能够将力学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例如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每天走路和地面有摩擦,我们穿的鞋就需要将鞋底进行特制,穿耐磨的鞋,机械运转因为摩擦力会有磨损,就需要给机器加润滑油等,这些都是力学理论带来的方便。
十、101思想理论包含什么课程?
101思想政治理论是考研政治考试,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