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社会协作的主要内容?
1.
推进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激发“互联网+”对优质服务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健全社会服务领域国家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服务领域从业者、设施、设备等生产要素数字化,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虚拟体育场馆、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推动社会服务领域优质资源放大利用、共享复用。
2.
加大社会服务领域数据共享开放力度,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完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加强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研究跨领域数据共享开放。
二、社会协作条件怎么理解?
地理中影响工业布局的社会协作条件包括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两方面。社会服务不仅指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还包括通信、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技术交流和培训,以及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生产协作主要包括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服务和副产品再加工的协作。
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的需要,应尽可能把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以获得集聚效应。
三、互联网+协作的作用?
答:“互联网+”协同制造凸显工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
“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机遇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
发达国家也在探索“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德国称之为“工业4.0”,美国称之为“工业互联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认为,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综合新优势,掌握全球经济竞争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加剧,这一轮产业革命的实质是抢占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新生态。
“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协同制造”,彰显工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重要地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向企业、产业渗透,支撑工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
“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人、数据、机器连接起来,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找到改进方向,提高效率与核心竞争力。”美国通用电气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说。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中国工业门类已基本形成世界最为完整的体系,已在世界工业体系占比超过20%,22个工业门类中7个门类位于世界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说,“工业大而不强,成为掣肘。”
同时,中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应用优势显现。用互联网提升工业效能势在必行。
四、社会协作系统名词解释?
社会协作系统:社会的各级组织 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企业 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是一种 协作系统。
五、协作和社会化商务的定义?
社交电子商务,social commerce, 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衍生模式。它借助社交网站、SNS、微博、社交媒介、网络媒介的传播途径,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内容等手段来辅助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
在W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和行为是由终端用户来产生和主导的,比如博客、微博。
六、互联网社会与传统社会特征?
这个范围比较广,简单说人们之间的联系多了很多方便以及快捷。
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联系需要接触和见面,远处还得书信往来,距离近好点,距离远收到信件时都是过去的事了。尤其是视频联系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千山万水都感到近在迟尺。
七、互联网的社会价值?
有人说,互联网只是我们利用的工具,就像一把锤子,它把存钱罐砸开了,先看到的人都会快速的得到好处,他们包括锤子的主人,会用锤子的人,指挥怎么砸的人,大家都想用这种方法来快速取得利益!而在这里,互联网的平台价值体现,越来越大,减少了社会成本,比如:空间成本、沟通成本以及信任成本,让市场经济交易简单化,信息传递便利快捷,人们的需求总是能借助互联网实现。故互联网作为市场经济工具,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利用互联网挣钱的人,解决了信息传递的困难,降低了交易成本,利用互联网消费的人也是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
八、社会工作与团队协作的目标和措施?
社会工作与团结协作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社会有序运行,人民安居乐业。
措施就是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作。
九、互联网社会或网络社会的几个特点?
人们联络感情的方式方便了,社会信共享方便了,大数据时代可以减少很多犯罪
十、互联网产品经理与研发经理协作吐槽?
互联网公司产研的恩怨情仇
各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有见过柔弱的研发小哥把娇小的产品妹子给怼哭的吗?
如果没见过, 那有见过产品妹子把研发堂堂七尺男儿给气哭的吗?
在互联网公司里,产品和研发者两个角色的恩怨情仇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而且,不仅是产品和研发两个角色,测试可能也会来掺和上一脚,上演一出三国杀的剧情。
比如,当项目处于需求阶段的时候,研发和测试的枪口是一致朝向产品的,需求评审的会议室里,如果你看到几个义愤填膺的人围着一名瑟瑟发抖的同学口诛笔伐的时候,你就知道,产品和测试又开始对产品讲解的需求不满意了。
这种敌意甚至会延续到开发过程中,当产品又(咦,为什么要说又)因为需求变化要提需求变更的时候,开发和测试可能几乎同时要七窍生烟了。
而等到了开发和提测完成,进入测试阶段的时候,产品和测试又非常自然地站到了同一条阵线,这个时候的枪口开始一致朝向开发,在功能测试和产品验收测试的过程中,开始对开发的bug频繁发难,并且配合着无比鄙夷的表情(怎么会有这么low的bug)
怎么样,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的各位,对上面这些情形是否无比熟悉?
在我还是一名一线开发的时候,曾经就干过怼哭产品的事儿,嗨,谁还没有个年轻的时候。。。。。
但是啊,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不曾想有一天,我从曾经的一线研发和技术管理的角色,会转变成产研管理者的角色,需要同时管理产品和技术团队
当你的屁股做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你就会神奇的发现,你的思维和行为不自觉地就会发生改变,也就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如何让产品和技术两个不同的生物,能够在同一片屋檐下和平相处、相爱相杀、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经历过纯技术角色到产研角色转变的过程,让我有了一些关于产品、研发和测试如何高效顺畅合作的思考,在这里抛出来供大家探讨一下
下面的讨论主要从产品和研发两个角度来阐述,测试基本参考研发即可
如何让产品和研发高效协作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和处理产品和研发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不同角色的人,他们看待问题的视野、角度和高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造成大家各说各话,互相不理解,很难不冲突。
因此,我觉得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解决,其中第三点是最核心的:
- 建立同等的沟通高度 如果双方讨论和沟通问题的时候,均是以公司的战略和利益为目标,把自己的视角拔到更高的高度,来思考和对话,就能很大程度减少冲突 如果到最后还是说不通,那大概率还是有某一方局限在团队或个人利益,没有站在公司利益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这个时候,可以考虑invlove双方的老板出面进行沟通解决,毕竟到了一定管理层级的老板们基本还是能够站在同等的高度来推进解决问题的 这就是俗话说的,幺蛾子一般出现在基层,上层还是一片和谐的。
- 转换沟通的角度 这里又包括两小点:换位思考 和 统一语言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双方都多去想想如果你处在对方的位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做表达。 比如研发在拒绝需求的时候,切忌直接说NO! 也切忌觉得产品经理不懂技术好欺负,干脆用对方听不懂的技术语言进行沟通 相反,研发同学应该主动学习业务,构建产品思维,用产品语言和产品进行对话 举个例子,如果技术同学想跟产品说,这个需求要实现起来很麻烦,我得改数据库表结构,而改了表结构会影响模型层,会导致微服务A和微服务B的接口都得修改,成本很高(各位技术同学是否开始对号入座了) 试想如果产品同学完全不懂技术,会不会听起来很懵逼,什么数据库表结构、什么模型层、什么微服务接口,这些是什么东西?跟我的需求有什么关系?(曾经有同感的产品请举起你的手) 而如果技术同学转换成产品语言,这样跟产品说:你这个需求实现起来很麻烦,因为某个业务对象的属性变了,而业务流程A中会涉及到这个业务对象,所以会导致业务流程A中的业务功能1和业务功能2都会发生变化,你觉得产品是否会恍然大悟并重新再考虑一下需求应该怎么提? 反过来,产品跟研发沟通需求的时候,也切忌动不动就说这个技术实现起来很简单啊、不就几行代码的事儿吗 尤其是很多产品可能对自己负责的功能模块比较熟悉,但是对系统整体功却能没那么熟悉的情况下(可能是懒、也可能就是没有时间仔细专研,也可能出现在新入职或新接手某个系统的产品身上),可能对自己提的需求对整体功能的影响范围考虑的没那么周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这样说话,不把技术气哭那是挺难的 所以,产品可以不懂技术,但需要敬畏技术,当然,如果产品能懂点技术原理,那就更好了(nice to have) 而所谓统一语言,是指打通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体系的翻译和转化能力,建立能够高效沟通的“统一语言体系”,比如对于产品和研发,可以考虑通过业务架构(比如业务流程和领域模型)作为产品和研发的统一沟通语言,来填补产品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的gap。这里可以推荐试一下DDD中的领域模型、事件风暴和用户旅程等方法。
- 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 比如,产品经理不要把研发当做工具人,而是作为Partner 如果产品把研发当成是Partner,那么产品就会有意识地让研发及时了解业务信息,甚至拉研发参与业务讨论,从而避免研发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这样能够提升研发对业务参与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在沟通工作的时候也就比较有共同语言 如果产品都把研发当成Partner了,那研发也应该主动学习和锻炼自己的业务和产品思维,比如定期拉产品进行业务分享交流、主动到业务一线体验业务流程等,这样能让研发更加理解每个产品需求背后的曲折,帮助建立研发和产品之间的信任
写在最后
如果你家的产品妹子和研发大哥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锅朝天的干仗的话?不妨让他们来看看这条文章,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注我,一起探讨IT职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