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提起消费者公益诉讼案例?
根据我国民诉法规定,有权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有三类:一五年以上公益经历,且无违法行为,需要在地市以上民政部门依法登记;
二是省级消协;
三是检察院,仅限环境资源类、食药领域、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所以个人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只能就个人侵权部门提起普通诉讼。
二、公益诉讼案由?
行政案件的案由分为:作为类案件、不作为类案件、行政赔偿类案件。
1、行政作为类案件案由的结构为:管理范围+具体行政行为种类。
2、不作为类案件的案由:以“诉”作为此类案件案由的第一个构成要素;以行政主体的类别作为第二个构成要素;以不履行特定行政职责或义务作为第三个构成要素。
3、对于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案件,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案件案由后加“及行政赔偿”一语即可。对于单独提起行政赔偿的案件,案由的确定方法为:行政管理范围+行政赔偿。
三、公益诉讼案源分析?
公益诉讼是对那破坏生态环境违法采集国家资源,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四、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包括在发现破坏生态环境还有资源保护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侵犯生态环境还有自愿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的行为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侵害可以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第二款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五、五类公益诉讼案件?
1. 环境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2. 消费者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3. 劳动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4. 健康安全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5. 公共利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2. 这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法规的保护需要而产生的。环境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消费者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健康安全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公共利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3. 这的还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涉及到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方面;劳动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涉及到拖欠工资、违法解雇等方面;健康安全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涉及到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方面;公共利益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涉及到侵犯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等方面。这些案件的都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六、公益诉讼案例指导的作用?
公益诉讼指导案例旨在保护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
七、为什么公益诉讼案件增加?
由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历史较短,制度设计、衔接机制和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中还存在配套法律建设滞后,社会知晓度低,案件调查取证难、鉴定难等问题,这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解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立法缺失现状。在吸收《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有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的基础上,应从法律层面对受案范围、案件调查鉴定、执行程序、公益修复等进行明确,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由?
案由根据被告人所涉嫌的罪名来确定。有侵权赔偿纠纷、消费者权益损害纠纷等。
九、公益诉讼案件调解结案的原因?
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当事人就争议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十、行政个人公益性诉讼案例?
例如典型案例中的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学生个人信息行政公益诉讼案,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发现,甲乙两个培训机构均无办学许可证,且涉及的个人信息多为格式统一、内容全面、精确度高的整个学校或整个班级的信息,内容包括学校、学生姓名、入学年份、班级、学号、邮寄地址及父母姓名、联系方式等,给广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2019年11月,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向无锡市教育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和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最终,甲培训机构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企业住所地失联异常名录,乙培训机构需变更负责人后重新取得办学许可证。
无锡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运用行政公益诉讼职能,督促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全面履职,一方面,及时堵漏补缺、完善人防技防管理措施,加强自身及校园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保护学生个人信息不受非法侵害,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在另一期典型案例中,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诉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中,余杭区人民检察院发现该公司开发的音乐视频教学类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储存、使用个人信息等情形,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经调解,该公司自愿对App进行全面整改,删除违法违规收集、储存的全部用户个人信息,公开赔礼道歉,并承诺不再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对该App后续整改情况,检察机关引入第三方代表评估,通过合规检测后才允许其重新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