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信息安全罪?
如已满16周岁犯罪就应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八十六条 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信息骚扰罪立案标准?
我国法律目前对骚扰罪并无明文规定,因此准确的说并无任何行为会构成骚扰罪。
目前我国对于骚扰情形的判定和处罚属于行政处罚范畴,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对于证人及其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的,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三、信息泄露罪量刑标准?
泄露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标准为:
国家机关或者电信、金融机构、教育单位等工作人员,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本单位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公民的基本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包括:行踪轨迹、通信记录、财产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生理等。
对于泄露个人信息后,进行非法盈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泄露达到了50条以上,就会构成相应的犯罪。如果达到了几千条的数量,就是属于特别严重的情节,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四、购买工商信息什么罪?
购买工商信息,若涉及到买卖营业执照的情形属于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该罪为行为犯,原则上实施了就构成犯罪。根据犯罪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五、买卖信息罪立案标准?
(一)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三)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
(四)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
(五)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六)数量未达到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
(七)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八)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标准一半以上的;
(九)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十)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出售或者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是需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
特别是对于造成了严重的违法事实的,或者造成了严重的侵权行为的,显然是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司法机关进行合法的判决后进行合法的处理。
六、危害公共信息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名,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客观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同侵犯人身权利的杀人罪、伤害罪以及侵犯财产的贪污罪、盗窃罪等有显著的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着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其伤亡、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因此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
七、户口互换信息什么罪?
户口互换信息涉及到违法行为,主要涉及伪造文件和信息的罪行。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包括户口本等文件,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证件的行为。户口互换信息属于伪造、变造户口本等文件的行为,涉及到虚假身份信息和非法获利,属于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
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涉及者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
八、伪造拨款信息什么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做出财产处分,遭到财产损失。
行为人以虚构、伪造申报材料骗取国家补助资金,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国家补助资金的目的,客观上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虚假资料,骗取国家补助资金并予以占有使用,构成诈骗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九、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罪?
1、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1)致使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
(2)影响航空器、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
(3)致使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断的;
(4)造成行政村或者社区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5)致使公安、武警、消防、卫生检疫等职能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
(6)其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十、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现已变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本罪因刑法修正案九出台,该罪已经被取消,并变更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1],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