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保险如何应对互联网保险的冲击?
这个题目太大了,想完整说清楚,需要一本书来展开。
因为不了解提问者在什么立场下提出此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所以,第一步,我试着把题目拆解一下:
1、什么是传统保险?或者说,提问者认为的传统保险指的是什么?
2、什么是互联网保险?或者说,提问者认为的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区别在哪里?
3、因为互联网保险代表保险更好的演进方向,所以传统保险需要思考对策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具体应该怎么做?
第二步,我们从人身险业务的角度,分别来看一下这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传统保险?
“传统”的反义词是“现代”。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传统保险”,这不是一个标准学术用语。
人寿保险产品,可以分为普通型人寿保险和新型人寿保险。普通型人寿保险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新型人寿保险包括:分红保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保险。
如果“传统保险”指的不是上述保险分类中的普通型产品,其可以指代的是:
1、不在互联网销售的保险产品。
2、不通过互联网的线下销售渠道或销售模式。
3、不是注册为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
4、整个公司运作模式未采用互联网企业常用方式推进的保险公司或其他保险机构。
第一个产品层面,无论从什么渠道销售,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人身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套路差别是不大的,三个主要因子,死亡率还是要看生命表、利率监管有上限、费用率主要的差异在于不同渠道销售成本的不同。
如果互联网渠道能够在销售成本上体现优势,那产品费用率可以降低,整体定价更便宜;
如果互联网渠道能够精准的将不同健康程度的人群实现不同定价,那死亡率可能就不仅仅依据生命表,也有可能对更健康的人群实现更低的定价,同时,另一部分人可能要承受更高的价格。
反之,互联网保险产品未必就更便宜。
第二个渠道或销售模式层面,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是监管政策,一个是目标客户的有效触达。这也是监管在思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时一直在强调的“线上线下等效一致”的原则。在监管眼中,无论你们买卖双方通过什么渠道或者模式达成交易,提供服务,都要依法、合规,不能出现“监管套利”的盲区。
第三个公司层面,目前互联网保险公司只有四家财险公司,互联网寿险牌照一家还没批复,照此理解,所有寿险公司都是传统公司。
第四个运作模式层面,近些年新成立的一些新型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无论是渠道结构、组织架构、公司文化等方面往往会以互联网企业自居,比如横琴人生、慧择保险等,反之,“new money”之外的都是传统保险了。其实重要的不是大家在说什么,而要看这种高仿互联网运作模式能否真正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二、什么是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是哪哪哪都在互联网上的保险吗?
目前来看,答案可能并非如此。
尤其互联网人身险,目前监管连互联网寿险的牌照都还没下发。
当前的绝大多数语境下的互联网保险,是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获取保险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上面是按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中的定义,是狭义上的简单表达,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就是互联网保险。
这个定义里的主体仍然是保险机构,包括了保险公司以及专业的保险中介机构。
也就是前面“传统保险”里从公司层面来看的大多数,都是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参与主体。
这也是一个事实。
因为,市场上多数的保险公司都已经开始进入互联网保险领域。
仅从人身险公司来看,就有67家公司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
可能大家感觉到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腾讯的微保?支付宝上的保险?
而实际上,微保和支付宝旗下的蚂蚁保都是保险中介机构,持有的是保险代理或经纪牌照。
套用一句广告词:他们不生产保险产品,他们只是保险产品的“搬运”工。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通过互联网买到的保险,其实都是“传统保险”公司生产出来的(四家互联网财险公司的产品除外)。
之前,保险公司要把保险产品“搬运”到消费者手里,需要靠代理人、银行、车站、景点···
现在,互联网平台有各种方式可以触达消费者,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它们实现产品“搬运”。
但“搬运”也分强势和弱势。有些互联网平台能一眼看到带着保险公司名字的产品;有些平台看到的保险产品,如果不点开产品条款细看,都不知道是哪个保险公司的。
客户只只知平台,而不知保险公司了。有点OEM贴牌生产的意思不?
另外,代理人通过微信朋友圈、app、抖音线上开展保险业务宣传和销售,银行的手机银行和网银也是互联网销售,车站景点的微信公众号甚至网站上也早就开始了在线销售,你进公园、逛游乐场,机场候机...很多场所可以扫码二维码或是身份证直接购买保险,手机、ATM都不在话下。
这些,按监管定义,都是互联网保险。
再回到问题上来,互联网保险对所谓的“传统保险”是一个负面的冲击,还是正面的刺激呢?
从保险公司视角来看,他可以实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渠道更多元,算不上一件坏事。
当然,如果这里的某一渠道更为强势,甚至占据了垄断地位,那从买卖双方博弈的角度来说,保险公司自然是极为忌惮的。
谁在害怕谁,大家不妨可以替一些参赛者想一想。
同时,从不同的保险公司来说,主要依托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和仍然以线下渠道为主的,也是存在特殊的竞争关系的。这本来就是一句废话,但这里要结合前面的产品层面分析来看,因为渠道属性不同,可能出现销售成本的不同,进而影响了产品定价的差别。
在知乎就某公司**福重疾险讨论的火爆程度,就是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
但是所有保险公司为了争夺一个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入口,就会出现一个“内卷化”现象,厮杀太激烈,定价太激进,杀进去了有业务也不赚钱,没杀进去没业务更不赚钱。
曾经,某旅游出行巨头在机票出单平台搭售航意险,代理费用要价超过保费的9成(低调说法),保险公司还趋之若鹜,周瑜打黄盖,真真是活久见。
曾经银保渠道被银行拿捏得死死的,各家保险公司拼杀手续费的一幕在互联网渠道再次上演。
历史总是相似的。
那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什么是稳赚不赔的保险买卖呢?
肯定不是承接长期保单,应对客户理赔服务,直面监管大棒的保险公司。
当年代理人有危机感,因为银行渠道的出现。
现在线下渠道也有了危机感,因为互联网渠道的出现。
渠道之争,本身就是一种博弈。
而对“下蛋”的保险公司而言,篮子不怕多,只是要做取舍。
当然,作为渠道,只是互联网保险第一个层面的作用。
广义来看,互联网保险是保险与互联网的融合,一切将互联网基因或技术植入保险产品设计及定价、实务与流程变革、营销及服务优化、组织设立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都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保险。从大方向来判断,互联网保险要做的一是让保险产品变得容易理解,保险服务容易获取;二是为保险的商业模式注入新的基因,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和空间。
无论监管方还是市场参与方,不该仅以渠道的视角审视互联网保险。
实际上,互联网需要更多方面、更深层次地介入现有“传统保险”经营链条,全面改造和升级现有保险经营模式,销售、服务、风控等更多方面都需要保险科技的介入,从而加速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
市场上的保险科技细分领域的创新公司成百上千,有做大数据防欺诈的、有做精准营销的、有做健康管理服务的...本质上,是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保险业。而前面点名的两个平台,微保与蚂蚁保,就有了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的背后的平台既有科技实力,又有专业保险牌照,加上巨大的流量和丰富的客户多维数据,帮助初创险企搭建IT系统都不在话下,与他们合作也成为了多数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
作为保险科技的先行军,互联网需要改造保险行业的环节还有很多,但现在能让市场或者客户真切感知的,产品有一些不一样了,线上服务能办理的多了,部分业务的在线直赔实现了...
有进步了,但还不够多。
关于互联网保险还有很多问题,这里不能一一展开了。
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当下的时代,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看看知乎上不断出现的保险新品测评文章,就知道又有新的保险产品跳出了刷新行业底价,也经常会有看到有各种平台推出更牛X的保险增值服务。比如这款终身重疾险:大家超惠保重大疾病保险,30岁男性,10万保额纯重疾,30年缴费,一年保费不到900元,激进不?
这种盛况,在海外成熟保险市场是很难看到的,中国的互联网保险创新走在世界前列。
这也是我们国内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互联网平台、代理人、监管机构等不同主体在不断博弈之后呈现的结果。
三、传统保险如何应对互联网保险的冲击?
无论是“传统保险”也好,“互联网保险”也好,在产品、渠道、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也存在更大的相同点,本质上大家都是“保险”。
只要道相同,术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的。
谁能在保险这门生意的经营上成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优、监管合规性更好的一方,
谁就更有可能胜出。
目前,后者对前者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冲击”,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关于保险这门生意应该如何经营的全新思考框架。
当然,传统保险和互联网保险并非对立存在,他们之间早就开始了融合,
白猫黑猫,谁牛就向谁学习。
我们可以看一个“传统保险”公司认真学习的样子:
2019年,中国平安四个大字下面写的是 「保险 · 银行 · 投资」,代表了平安金融产品线的三大业务;但是近期则是完成了华丽变身,下面变成了 「金融 · 科技」,充分凸显了科技对于平安的巨大意义。截至2019年,平安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专利申请 数累计达21,383项,较年初增加 9,112项,其中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代理人AI面谈官面试覆盖率达100%;智能语音机器人全年累计服务量达8.5亿次,已覆盖集团83%的金融销售场景、81%的客户服务场景,可实现每年坐席成本下降11%;AI图片定损技术及精准客户画像技术为近90%车险出险客户提供在线服务,其中近25%案件可通过智能定损完成。平安集团及联营公司开发的区块链技术业内领先,拥有超大吞吐量及低延迟的特点。未来,区块链技术将进一步通过平安五大生态圈逐步落地,助力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智慧城市、汽车服务、及地产服务上线区块链、提升业务表现。平安2019年新增3600多万客户,其中1490万来自中国平安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平安在选择对标公司的时候,目光也早已超出了保险圈,“传统保险”是不是越来越“现代”了?
线下的往线上走,借助保险科技提升自己;
线上的往线下走,建设坐席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或许,互联网保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名词。
虽然因为各家保险公司体量不同,转型路径有所差异,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但方向基本是一定的:
拥抱变化,保持进化。
以前参加过一个监管座谈会,会上有保险业高管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忧心忡忡。
一位监管领导说到:金融保险领域不可能出现一两个公司或平台垄断行业的情况,不必紧张。
在互联网保险出现之前,这个行业就是几个大公司主导,一堆小公司跟随的局面。
有了互联网保险,无非是给大家提供了一次换挡调速,争取更好座次的机会。
互联网都讲平台经济,都做开放平台,有点野心和实力的也都想让自己成为大腿。
但更多的,是抱大腿的。
在这个时代,选大腿,抱大腿也是个技术活。
最后,对于保险从业者而言,只要不固步自封,保持学习和进化就好。
遥想当年,摩托罗拉上午宣布裁员,中午就用华为联想中兴组团抢人。
毕竟,企业竞争到最后,说白了还是人才的竞争。
关于互联网保险更多的讨论可移步:
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sky:关于互联网保险的阶段性思考(下)—互联网保险的入口和出口篇传统金融行业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二、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冲击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1、调整战略,积极革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小银行的发展提供机会。
2、拓展互联网业务,实现服务升级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已超过5亿,这无疑是金融业巨大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也将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
3、以数据、信息为根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通过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使得信息快速传递,交易成本大幅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极大提高。
4、明确市场定位,强化专业化、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金融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多网络金融企业发展起来争夺现有市场,传统银行业更要重新定义或巩固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方向,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注重某一业务的扩展和深化,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冲击百货实体怎么应对?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确实给线下实体购物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拥有变革和融合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网络带来的冲击。
任何思维模式的发展都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只有把传统行业的弊端和网络的优势互补,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思路。
只有把网络的方便快捷,有大数据,智能数字化做支撑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实体购物行业的竞争力,线下和线下相结合,线下体验店,线上分享交流才能让实体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如何应对?
遇到金融危机以后就要尽力降低自己的负债,并且还要节衣缩食,尽量不要随意支持。因为金融危机会让钱更难挣了。
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第一,世界各国政府应建立巨额的特别风险防范基金。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旦爆发金融危机,私人部门在几何级数逆模仿效应下,会丧失投资信心,不会投资,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大危机,政府部门应建立特别风险防范基金,在必要时向市场注入资金,扩大政府投资,甚至可以参与购买金融产品等。
第二,主要经济体在必要时应成立临时性特别风险防范国际协调组织。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依靠单一国家抵御的效果远不如世界各国采取协调性措施共同应对的效果,国际上应建立临时性特别风险防范国际协调组织,协调世界各国的风险应对政策和机制。
第三,世界各国应充分借鉴并采用历史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历史上已爆发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理论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世界各国也已经积累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可以将这些理论和经验教训运用到应对这次危机上来。
第四,引导困境资金(困境投资是指投资者在经济衰退期间或在经济危机期间,将资金注入困境之中的企业或购买资产的一种“抄底式”投资方式)进入市场维稳。市场上困境投资者的行为起到的示范作用巨大,对市场的维稳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应采取措施引导困境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
六、中国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心骨
七、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主要是您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一分为二地看。因为这个课题实在是大,因此也只能提供以下思路仅供参考。
1、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它属于金融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单元,所有的传统银行不仅是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平台,也是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更是保持金融系统稳健性的基石。互联网金融则并不承担这方面的“道义”,比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疫情背景之下,危机时刻传统银行还是提供了有效有力的金融服务来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能够提振市场参与者继续进行交易的信心,互联网金融则在“逐利”方面更为“奔放”,甚至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爆雷”,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加深了稳健型投资者的“不信任”;
2、互联网金融代表着科技金融的发展高度,它在我国的广泛运用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银行运行的技术基础,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了金融运行的成本,改善了金融服务的水平,相比之下,其市场准入门槛也比传统银行要低,传统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互联网金融则绕开了传统金融监管的路径,以至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相较于传统银行的监管来说,是相对不够健全和相对滞后的;
3、传统银行仍然把握住了支付清算系统的“主通道”,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支付系统在技术层面被互联网金融赋予了更多“场景化”、“定制化”的功能,与每一个人的金融需求,甚至每一笔金融交易与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呈现越来越多细碎的金融交易场景,金融竞争的公平性、支付场景的安全性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4、传统银行的获客模式受到强烈冲击,更多的人们倾向于将消费与社交融合享受便捷的消费体验,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自媒体等多渠道触及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则利用多种线上的场景化营销模式加速推广,相较于传统复杂、繁琐、长链的银行服务,接受意愿更高,虽然传统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但是先机已失,流量不足,模仿严重,没有“爆款”。只好成立子公司,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大佬合作。找了个图(回答图文多加分,嗯嗯),可以看看。
暂时想到这么多,最后建议您从三个方面再进行一下思考。
一是金融监管方面;二是公平竞争市场方面;三是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推动我国金融在新时期下形成全球核心竞争力方面。
八、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有什么冲击?
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有哪些冲击呢?
1、对传统金融吸收存款的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所有人的钱都存在银行,而且还会有很多活期存款。但现在人们的理财可选择性很多了,传统金融银行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且活期还会有很高的利息收入,银行的存款成本增加很多。
2、对传统今日发放贷款的冲击。
现在,网上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越来越多,而且审批很方便,放款速度快。传统金融的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所以放款会慢很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小额贷款公司而不选择银行。
3、对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冲剂。
互联网金融不再是以我中心,发布自己的产品,让客户来选择,而是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急需的产品,提高客户体验度。
4、对信息处理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挖掘,提高对数据的使用效率。
总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金融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转型,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九、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哪些冲击和改变?
首先,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移动支付正在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接入方式,使顾客可以更方便地完成支付,传统的支付介质被新型支付方式所替代,而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次,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浮出水面并逐步走向成熟,且由于对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无需抵押,方便快捷,所以增长速度迅猛,威胁到银行传统小微贷款业务。
第三, P2P信贷模式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有效地弥补了银行信贷空白,形成了一种全新型的“网络直接融资市场”,未来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体上讲,尽管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规模上难以与银行相提并论。但从长远眼光来看,伴随着互联网、大众消费方式以及现代金融理念的发展,银行业支付、小额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用户实现金融服务的接入方式,传统的渠道和产品被新型的互联网渠道和产品所替代,成为更好处理金融交易和积累客户的解决方案,从而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构成显著冲击。
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有多少?
感觉用“影响”一词比较合适,“冲击”似乎显得程度太重。与几年前相比,现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不管是内生与外在都发生了微妙变化,与媒体过去宣扬的“两者对立”也非常不符(其实没有对立一说),而是呈现出一种共生融合状态。所以,根据题主所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冲击并值得探究,它也确实改变了银行原存的一些制式与思维,站在两者用户群体角度,或者说上升到社会发展高度,这样的冲击可能也是利大于弊,基本为正面、有利与必要的。
下述正文就将先谈影响再谈利弊:
一、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冲击
有一点先提出,个人主观上是不愿意将商业银行统称为传统商业银行的,一是这样似乎和互联网金融存在对立映射;二是一个新、一个旧,“传统”两字听起来复古,但真相是不管互联网金融怎样崛起,银行作为几百年来根深于社会的金融机构,世界很难脱离它而独立运转。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给商业银行的,不是冲击、也不是对立,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互补与进步意义,在这种思维下看待转变,才是正确视角。
那么就围绕此思路展开,业务层面上,照一般商业银行划分: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占比最大,也都受到互联网金融不同程度的影响。
1、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贷款、贴现、证券投资和金融租赁,其中贷款业务相对重要也是本回答重点。仅以我国为例,在互联网金融未出现之前,由于国家限制资金的价格利率,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虽高却牢牢占据首位;但自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因其先天具有的开放特性,且通常由借贷双方来决定利率等特点因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银行采取创新制度,这毫无疑问有正向与积极意义;其次,对中小微企业,过去的商业银行也显得不够重视,再加上贷款业务流程复杂、周期过长,这正好又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滋生土壤。
但时至今日,商业银行已经有了一个巨大转变,那就是多数银行都对自身渠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用户服务质量和体验方面进一步精细,往小了说这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是一种竞争衍生出的创新力量;而往宏观和内在关系看,则是商业银行观念的转变,他们在接受互联网金融模式与特点的同时,也正向做出改变,甚至提高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这是一种非零和的共生共赢关系。
2、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就是拥有资金,在资金来源一栏中,除部分自有资金,其它均为负债方式吸收,但这样的负债通常却有成本,并且随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此类成本还在攀升。因此,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灵活使用负债,此项至今为止都处于探索阶段,这种由互联网金融所造成的冲击影响,是让商业银行在思考更有效使用负债的同时兼顾利润,还要完成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社会责任。因为,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行配置负债业务的能力,让其变得多元与匹配程度更高。
3、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目的在于不占用其自有资产或负债的前提下,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多种收费性的金融服务,以获取更好的利润收入,这些产品不仅要求创收,还需要提高客户粘性和积累客户资源。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又带来了部分改变,它开启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特点也就是大家老生常谈的便捷、高效、低成本等。
不过,从发展模式角度,似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像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言论,说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冲击很大。这是因为研究分析后,个人发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盘活自身存量客户的需要,它会变得自由、灵活、便捷等是一种客观趋势;而互联网金融的中间业务模式是它本身的互联网特性塑造,它的出现只能说加速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改造与革新进程,两者核心部分的价值却不存在太多冲突与矛盾。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先天特点,以及在发展中不断衍生的新优势,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相比差异性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的盈利增长,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对商业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的分流;
2、贷款端的影响,还是分流问题,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等发放贷款模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商业银行大规模、高抵押等放贷模式的不足;
3、支付清算领域,目前已基本呈现数字化,互联网金融确实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客观上,让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放缓,这主要还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填补与开辟了一些新市场,但这种盈利方向上的影响不该被过度放大:一是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私以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整体冲击有限,其最大优势还是表现为长尾人群的覆盖;二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依然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现在和商业银行已迈入探索互相融合以共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的整体分析
一起来探讨分析一下,截止到2018年,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转变,几乎都为其基于市场实情而做出的适时调整,并且基于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银行也必须根据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变化。所以,这个转变为一个多重性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只是其中相对明显与重要的因素之一。
那么,整体可见,商业银行的这种改变是有利于客户的,甚至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国家商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竞争能力的提高:
(1)以往商业银行将大中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低成本获得资金和高利息贷给客户的经营模式与时代脱离,在大环境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不少银行都重调了以往客户结构,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多样与弹性的选择方案;这点表现非常明显,会发现银行产品和自己的契合程度越来越高,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2)互联网金融目前还在业态波动期,但商业银行却相对稳定,如果商业银行自己推出网上平台,这种高公信力+互联网金融特点的服务,会给客户带来全新与高效的使用体验。如人民银行推出的智能银行,业界反馈都非常不错;
(3)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互利合作,两者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优势,掌握大量客户的交易信息、消费模式、交易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提供根深蒂固的信任,互联网金融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样融合出来的产品甚至黑点难寻,目前两方合作落地案例不胜枚举。
有疑义欢迎随时探讨,更多关于经济、金融和区块链的内容,可关注个人微信号:李财君(licaijun01),大家可以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