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诽谤的英文,诽谤的翻译,怎么用英语翻译诽谤,诽谤用?
你好!诽谤libel 英[ˈlaɪbl] 美[ˈlaɪbəl] n. 诽谤罪; 中伤; 文字诽谤; 诋毁; v. 对…进行诽谤; 发表文字诽谤; [例句]Warren sued him for libel over the remarks沃伦就此言论起诉他诽谤。
二、诽谤与诽谤罪的区别?
1、客体要件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诽谤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诽谤罪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诽谤罪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三、污蔑诽谤造谣法律
污蔑、诽谤、造谣:法律对于网络不实言论的保护与限制
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然而,信息的自由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虚假言论的传播。在网络世界中,许多人借助匿名性和广泛的传播渠道,恶意散布污蔑、诽谤和造谣的言论,给他人的名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这些不实言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诽谤的法律定义及其后果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对他人名誉、声誉进行攻击、贬低和污蔑的行为。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诽谤行为分为民事诽谤和刑事诽谤。
对于民事诽谤,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果被害人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对方的言论是虚假的,并给自己的名誉、声誉造成了实际损害,法院会依法判决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而刑事诽谤则是指明知对方的言论是虚假的,却故意散布或者传播对他人名誉、声誉的攻击、贬低和污蔑的行为。依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刑事诽谤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具体情节的轻重,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污蔑的法律定义及其后果
污蔑是指对他人进行诋毁、中伤或攻击等恶意行为。与诽谤不同的是,污蔑行为通常不以传播不实信息为手段,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侮辱性的言辞、歧视性的行为等。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明确规定,对于故意污蔑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以拘留。
同时,污蔑行为也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侮辱罪、诬告陷害罪等。根据法律规定,侮辱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受到刑事处罚;而故意诬告他人犯罪,情节严重的,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造谣的法律定义及其后果
造谣是指编造、散布不符合事实的言论,引起公众关注和传播。在网络时代,造谣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条不实的谣言往往能够迅速扩散,并对被谣言牵涉的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造谣行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打击和惩治。首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6条明确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可以处以拘留”。其次,我国《刑法》第291条规定,编造或者故意传播的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造成恶劣影响的,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此外,针对网络谣言,我国还设立了相关的举报平台和组织,加大了对谣言的查处力度。凡是有能力辨别和揭露虚假信息,并主动将情况举报给有关机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可获得国家相应的奖励。
判定标准与保护原则
在对网络不实言论进行法律制裁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法律不仅要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社会利益,还要兼顾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判定是否构成诽谤、污蔑和造谣等不实言论时,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 事实依据:判定不实言论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事实依据。如果对方的言论可以通过明确的事实或证据加以证明,那么就不能构成不实言论。诽谤、污蔑和造谣行为的核心在于散布虚假信息。
- 公共利益:法律对于抵制诽谤、污蔑和造谣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如果某个言论对公众利益造成实质性的损害,那么就有可能构成不实言论。
- 社会影响:言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是判定不实言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某个言论通过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导致社会对被诋毁者产生误解和偏见,那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的来说,法律对于网络不实言论的保护与限制,旨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侮辱他人、损害社会形象。只有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言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四、什么叫做诽谤?
诽谤罪,即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此罪的构成,客观要件有三:1.(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遭到诽谤,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情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五、诽谤判几年?
诽谤罪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1、要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如果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散布的方式主要有是言语散布和文字散布;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即使不指名道姓,但第三人可以判断出被害人是谁;
4、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
六、网络诽谤他人转发几次构成诽谤罪?
依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会构成诽谤罪。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七、诽谤公司触犯什么法律
诽谤公司触犯什么法律?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诽谤公司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那么,诽谤公司到底触犯了哪些法律呢?本文将为大家一一详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诽谤。诽谤是指通过文字、口头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行为。诽谤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因此在各个国家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1.一般侵权法
诽谤公司触犯了一般侵权法。一般侵权法包括侵犯名誉权、荣誉权、人格权等。诽谤公司通过发布虚假言论,损害他人的名誉和荣誉,这是一种典型的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给被害人带来了精神上的伤害,并对其社会形象和事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条款,被害人有权要求诽谤公司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2.刑法
除了一般侵权法外,诽谤公司的行为也触犯了刑法。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散布虚假的事实,严重损害他人名誉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诽谤公司通过发布虚假的信息,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属于故意虚构事实的行为。这种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定和谐。因此,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诽谤公司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3.网络安全法
诽谤公司还涉嫌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我国针对网络空间领域的安全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诽谤公司通过网络散布虚假言论,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声誉,严重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一样,不允许有人恶意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广告法
在一些情况下,诽谤公司发布的虚假信息被视为违反《广告法》的行为。广告法规定了广告发布的内容和方式,要求广告不得虚假夸大或诋毁他人。
虽然诽谤公司自称不是广告发布商,但其发布的信息常常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如果这些信息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诽谤公司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5.商业诽谤
最后,诽谤公司触犯的还有商业诽谤法。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商业诽谤。
诽谤公司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声誉和商誉,扰乱市场秩序,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被害人有权要求诽谤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何应对诽谤公司
面对诽谤公司的侵害,被害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截图、保存相关言论和文章,作为证据备用。
- 与相关平台联系:将诽谤信息举报给相应的平台,要求平台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起诉诽谤公司:如果所受损害较严重,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诽谤公司,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寻求法律援助:若自身法律意识较弱或无法有效维权,可以寻求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的帮助。
总而言之,诽谤公司的行为触犯了多个法律,包括一般侵权法、刑法、网络安全法、广告法和商业诽谤法等。受害人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诽谤公司的监管,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八、侮辱诽谤法律责任
侮辱诽谤法律责任
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然而,这种方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侮辱和诽谤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的现象。侮辱和诽谤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也对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法律对于侮辱和诽谤行为的打击和追究责任非常重要。
根据中国法律,侮辱和诽谤行为被明确列为违法行为,并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侮辱是指通过言语、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羞辱和嘲笑等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散布虚假言论,损害他人声誉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侮辱行为,当情节较重或者后果严重时,可以构成寻衅滋事罪或者故意伤害罪等;对于诽谤行为,当情节严重、后果严重且情节特别恶劣时,可以构成诽谤罪。
侮辱和诽谤行为不仅仅局限于线下社交场合,如办公室、学校或街头巷尾,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和博客成为了侮辱和诽谤行为的重要渠道。一些人利用匿名账号在互联网上发布恶意言论、造谣传谣,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此类行为不仅有可能造成个人心理上的创伤,还可能对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侮辱和诽谤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遭受侮辱或诽谤的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如果受害人要求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侵权人也有义务按要求进行道歉。
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对于侮辱和诽谤行为也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管理,确保不传播侮辱和诽谤等违法信息。
然而,要想有效打击侮辱和诽谤行为,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在互联网时代,更应该注重言行的规范,避免发表冲动、不负责任的言论。同时,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应加强自律,加强对用户言行的管理,及时处理侮辱和诽谤等违法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总结
侮辱和诽谤行为是违法行为,对于侮辱和诽谤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同时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互联网平台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加强对用户言行的管理,不传播违法信息。
然而,法律制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避免进行侮辱和诽谤的言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九、诈骗诽谤判几年?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十、诽谤罪全称?
诽谤罪在刑法246条,罪名就叫诽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