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316科技 145

一、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和几个在中美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交流过同一话题。思考总结如下。

基本观点:中国互联网后来居上有独特的的技术/用户背景。在市场下沉、快速迭代、不设边界和用户增长方面,美国互联网公司需要学习中国;但在短视速成、成功者崇拜和接班人方面,中国仍有诸多挑战,需要向美国取经。

一、弯道超车的历史背景:天时、地利

2011年以后,中国互联网不再只是美国的追随者,以进击的腾讯(微信)阿里(蚂蚁金服、云计算)和新一代的TMD(头条、美团、滴滴)为代表,在产品模式、增长方法、变现思路等方面都开始领先。甚至有媒体欢呼:中国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的两级。

这在数据上可得到一定验证。比如,在规模上市互联网公司、独角兽公司等数量上接近美国:

再比如在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无论创新还是量级都超过美国:

为什么能实现弯道超车?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技术迭代)与地利(区域用户)不可学,人和(人群定位、产品增长思路)可学。因此我们先简单讲讲天时地利,再展开说人和。

天时是过去7年中,中国新增互联网人群和新增移动互联网人群高度重合。即互联网的扩散 +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扩散,这两个在美国分阶段发生的技术演进,在中国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压缩饼干般地(5年左右)完成了。

这种两步并一步走,使得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一夜之间面前站满了数亿嗷嗷待哺的新互联网用户;这些用户因为没有比较,对新产品的接受度很高。

Wow.

地利是在中国市场用户体验的独特性——传统服务行业(商业、资讯、金融等)体验很差,以至于大家切换到互联网替代品(电商、阅读、互金)毫无眷恋。按BCG在2017年的总结:传统行业的落后,让互联网在中国这个市场,得以用“蛙跳“式的增长速度赶上美国

打个比方,约等于互联网时代的“迎闯王”——谁叫前朝不争气呢!

(这部分图表引用自BCG“Decoding the China Internet”. 感兴趣细节的同学可以移步:)

Decoding the Chinese Internet (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英文版)

二、四个“人和”:市场下沉、快速迭代、不设边界、用户增长

先讲市场下沉。在创新理论(如Clay Christensen “Innovators’ Dilemma”/《创新者的窘境》中所描述)里,找到巨头所忽略、或看不上、或来不及转身全力投入的金字塔底端消费人群,用有限创新、标准化产品、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并快速迭代,是市场新进入者在巨头环伺中杀出新王朝的必由之路。该模式在日本车挑战美国车中上演过,也在谷歌挑战微软时上演过。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这一方面走得更远,以至市场下沉的颠覆式创新在“成建制”地发生。 “五环外人群”、“得屌丝者得天下”等这些宣传语,反映的是拼多多、趣头条、头条、快手、Wifi万能钥匙等新贵对增长点/创新点的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直面事实,摈弃“low/high end”的贵贱之见,因为底层创新的迭代方向,是会与原来的中高端产品汇合(想想网易严选+拼多多的混搭)。同时,还要有田野调查的决心,get your hands dirty,真正去了解新人群的所思所想。

快速迭代。中国移动互联网新军——头条、美团等,产品与规划迭代的速度,已是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前辈”们的2~3倍。以从谷歌流行起来的“OKR”工作方法(Objective, Key Results,类似于强调自主性和高标准的KPI管理,用以定期设定和回顾)为例:谷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每半年回顾和修改一次OKR;而在今日头条,这种review,是每两个月一次。

半年一次review?在中国,这时间足以让敌人攻破城池后站在君王的卧榻边了。

不设边界。微信做了支付,阿里做了医疗,美团做了旅游,头条做了金融。这些跨界,在美国互联网界发生得并不多,想象messenger + 支付,ebay + 医疗,Groupon + 蚂蜂窝?整体看,除了亚马逊等少数例子,美国互联网公司的边界感更强。

而在中国,互联网人的思考更围绕用户消费历程的完整性,更容易打破边界。外卖+生鲜+到店,为什么就不能扩展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市场?用王兴的话来说:

“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对话王兴:如何点评阿里、腾讯和自己?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不设边界”是否会导致失焦,业内有很多有益争论。(我尊敬的梁建章老师就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兴式多元战法……)但思维开放,持续否定自己这点是可取的。

不设边界 vs. 聚焦主业,王兴与梁建章之争

用户增长。在互联网用户增长方法论上,头条、趣头条等公司,摸索出了很多创新方法论。和以“增长黑客”起家的FB同行(Adam前司?)交流,发现中国的增长战法迭代是惊人的:

  • A/B测迭代:类似于以周为单位的假设检验,快速试错增长策略、推广有效思路
  • 线下增长:与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在诸如流量卡和预装等方面绑定
  • 跨界协同:通过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等)带增长。最典型的例子是春晚微信红包
  • 粉丝增长:通过微信/微博涨粉——>用户产品转化——>用户留存的系统打法

三、中国仍然落后:以短视、成功者崇拜与交接班为例

虽然Adam问“美国互联网公司应该向中国学什么”,但整体看,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仍不成熟,并没有达到整体领先美国的程度。因此在文章结尾,举三个例子,与中国同行共勉:

短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普遍缺乏耐心,由于竞争压力与投资人/资本市场压力,眼光往往局限在半年之内,数据可衡量的短期增长。能短期增长的,做;短期无效的,弃。除了阿里、美团等少数公司因为创始人强愿景+强控制力,可以坚持以数年之功,赢得战役(如阿里的云计算,美团与饿了么/百度外卖的阵地战);大部分公司都无法容忍1年以上的布阵。

业务创新尚且如此急躁,长期愿景更是敷衍了。大家不愿意去想50年后公司如何才能伟大,只愿意想两年后如何做大,所以愿景多是“更高更大更强”的各种变体;如果有人提“Don't be evil”,只会嘲笑为迂。

具体例子就不展开了,容易得罪人。

成功者崇拜。中国大众与媒体,素爱以成败论英雄。而在互联网这个新贵层出不穷的领域,这一毛病被放大到了极致。IPO被视作人生顶峰,融资新闻朋友圈交相恭喜,个人财富被津津乐道,这些尚可理解。但一旦成功,各种捧杀与附会,恨不得把CEO们描绘为天降伟人,就令人担忧了。毕竟上市只是阶段性的胜利,上市之后,CEO与管理层仍需要成长,在成为伟大公司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心魔与外难需要去克服;过早心态膨胀不是吉兆。

以佩奇的才华,谷歌上市后还需要长期的“CEO见习期”,才能接施密特的班执掌公司。以扎克伯格的聪敏,Facebook上市5年后,才突遇数据泄露、议会质询的九九八十一难。人生如此漫长,伟人与伟大的公司,也必然是长征模式,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庆功模式。

因此年少成名,难的就是保持做大事的谦卑。可在“成功者崇拜”的中国,这非常难。

接班人问题。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企业第一代领军者如何交班”的经验,公司治理,大部分仍遵循民企第一代的套路:要么创始人绝对集权,继承制度近于封建王朝制定太子——然而太子无名分,且往往难得善终。要么创始人年富力强,压根没想过继承者的事,最多指定一两个老伙计,作为自己生病或访学时的临时摄政王。

像腾讯这样有明确稳定的一把手二把手配置的,是少数。像阿里这样基本完成第二代管理层准备的,更是少数。

任重而道远。

二、美国互联网之父?

互联网之父,指互联网的创始人、发明人,这一美称被先后授予多人,包括: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温顿·瑟夫(Vint Cerf 原名:Vinton Gray "Vint" Cerf )、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等, 所以"互联网之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三、美国电池企业?

美国德尔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之一,生产汽车用免维护铅酸蓄电池为国内外各大整车厂配套。

EXIDE(埃克塞德)美国埃克塞德科技集团(EXIDE TECHNOLOGIES,NASDAQ:XIDE)创立于1888年,是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制造商之一,2008财务年度销售额逾40亿美元。业务遍布世界89个国家,在全球14个国家拥有43家生产工厂。公司产品四大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电源、动力电源、网络电源以及军事应用领域。

四、美国互联网有什么?

米果有亚马逊,dell,apple,facebook,Twitter

五、互联网企业地位?

互联网企业体量大,发展速度快,具备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就行业特征而言,互联网平台企业横跨传统和新兴行业,深入参与国家战略和人民日常生活;就业务特征而言,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业务往往涉及某一类企业生态和产业链,平台的企业生态呈现出用户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合作,互为利益相关者的状态,平台企业和用户企业之间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组织形式使得企业本身与平台用户企业二者的利益和价值深度融合,也即是说,平台企业的战略、公司治理和相关行为不仅代表了自身的利益,某种程度上也引导了其平台上的用户企业的价值取向。

六、互联网企业排名?

top1、 苹果

苹果公公司作为 美国十大互联网公司 之一,同样也站在互联网行业的顶峰,这家创立于1976年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经营电脑软硬件,是公认比较具价值的品牌。

top2、 亚马逊

亚马逊是互联网电子零售界的巨头,也是率先开启在网络进行电子零售的公司之一,现在亚马逊平台的售卖商品范围之光、品类之多也是首屈一指的。

top3、 谷歌

谷歌公司作为互联网的一大巨头,成立于1998年,是上比较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以开发网络信息服务为主要的业务。

top4、 微软

微软是知名的it企业,由比尔盖茨在1975年创建,微软开创了个人计算机软件的先河,在电脑软件的开发和供应领域也是的老大。

七、互联网企业属于实体企业吗?

属于实体经济。

互联网产业并不属于虚拟经济,因为互联网业务产品的定价,仍然与其成本和技术因素有很强的关联。

互联网企业除了人工成本外,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或租用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设备、存储设备和网络带宽等,这些都是对半导体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应用,并且这些半导体产品通常也都属于消耗品,需要不断地维修、替换、升级、换代。

八、互联网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

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公司的区别。两个名词的区别在于对平台和公司的理解。平台是一个环境,一个舞台;而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主体。

互联网平台狭义的理解为互联网软件和硬件的操作、运行环境,广义的理解可为运用互联网技术的、群英荟萃的、万家齐放的环境舞台。而互联网公司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平台里展示运行的组织,如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参与着互联网平台的运行。

互联网公司与互联网平台的组成结构不同,运行机理不同等等,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机构,平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打个比方说,互联网平台是一座建筑物,而互联网公司是平台里的人,或者互联网平台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那互联网公司就是每一个国家。

九、美国在华企业排名?

苹果(Apple)只有17%的收入来自中国。

美国芯片制造商在中国的营收最大。下面的名单是基于Tijori Finance的数据,只包括标普500成分股。Tijori根据客户的发货地点来确定其在中国的收入。

位居榜首的是在澳门经营三家赌场的永利度假村(Wynn Resorts)。它在拉斯维加斯还有两个赌场,在马萨诸塞州的埃弗雷特还有一个。永利度假村的澳门赌场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5.2%。据Tijori Finance的数据,澳门业务创造了约77.1%的营业利润。

半导体巨头高通(Qualcomm)紧随其后,营收为66.6%。

美光科技(MU)以57.1%的营收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

Qorvo (QRVO)有52%的收入来自中国

据Tijori Finance的数据,博通近50%的收入来自中国。

总部位于达拉斯的科技巨头德州仪器(TXN)是半导体和多种集成电路的领先制造商。它直接向电子产品制造商销售产品,这些制造商大多集中在中国。德州仪器公司约44.3%的收入仅来自中国。

位于马萨诸塞州牛津市的IPG光子学公司(IPGP)是光纤激光器的领先制造商。它在中国没有制造工厂,但中国是该公司的一个巨大市场。IPG Photonics公司在中国的营收有43.1%。

AMD是另一家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芯片制造商。该公司约39%收入来自中国

十、美国工业互联网的优势?

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美国开始。有他的技术优势啊。

上一个下一篇:中证中美互联网指数?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