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互联网联合贷款定义?

admin 145

一、互联网联合贷款定义?

互联网联合贷款是指贷款人与合作机构基于共同的贷款条件和统一的借款合同,按约定比例出资,联合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的互联网贷款。

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2021?

经过多轮的业内征求意见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终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的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一个月至6月9日。

  助贷、联合贷款等互联网贷款是近年来银行业兴起的新型贷款方式,银行通常与互联网平台、小贷公司等外部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实现贷款的纯线上审核、放贷等。

  不过,作为新兴的贷款类型,互联网贷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隐患。银保监会上述负责人称,与传统线下贷款模式相比,互联网贷款具有依托大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无人工或极少人工干预、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在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风险评估手段、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也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现行相关管理办法未完全覆盖上述问题,且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对客户进行线上认证,实际上已突破了面谈面签和实地调查等规定。因此,有必要尽快补齐制度短板,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发展。

  实际上,该文件此前已在业内小范围征求过意见,相比于前期业内流传的版本,《办法》稍作修改,主要变化表现在对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上限的调整,互联网贷款采用受托支付方式不设定具体场景要求等。

  例如,《办法》指出,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这与此前业内流传的征求意见稿版本稍有不同,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上限从30万降到20万。

  《办法》还加强贷款支付和资金用途管理。贷款资金用途应当明确、合法,不得用于购房或偿还住房抵押贷款、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不得用于固定资产和股本权益性投资等。

  此外,在过渡期安排方面,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为《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

三、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条例?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互联网贷款业务,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贷款,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贷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风险数据,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人进行身份确认,以及贷款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监测、预警和处置等环节收集、使用的各类内外部数据。

本办法所称风险模型,是指应用于互联网贷款业务全流程的各类模型,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模型、反欺诈模型、反洗钱模型、合规模型、风险评价模型、风险定价模型、授信审批模型、风险预警模型、贷款清收模型等。

本办法所称合作机构,是指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与商业银行在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各类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非银行支付机构、信息科技公司等非金融机构。

第五条 下列贷款不适用本办法:

(一)借款人虽在线上进行贷款申请等操作,商业银行线下或主要通过线下进行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贷款授信核心判断来源于线下的贷款;

(二)商业银行发放的抵质押贷款,且押品需进行线下或主要经过线下评估登记和交付保管;

(三)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贷款。

上述贷款适用其他相关监管规定。

第六条 互联网贷款应当遵循小额、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的原则。

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风险水平和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情况等对上述额度进行调整。商业银行应在上述规定额度内,根据本行客群特征、客群消费场景等,制定差异化授信额度。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按照互联网贷款的区域、行业、品种等,确定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上限。对期限超过一年的上述贷款,至少每年对该笔贷款对应的授信进行重新评估和审批。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互联网贷款业务规划。涉及合作机构的,应当明确合作方式。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实行统一管理,将互联网贷款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贷款业务特点的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确保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与自身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

互联网贷款业务涉及合作机构的,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有效开展。

第九条 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有效识别和监测跨注册地辖区业务开展情况。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其他规定条件的除外。

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对分支机构所在地行政区域内客户开展的业务,不属于前款所称跨注册地辖区业务。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借款人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考核体系,切实承担借款人数据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强借款人隐私数据保护,构建安全有效的业务咨询和投诉处理渠道,确保借款人享有不低于线下贷款业务的相应服务,将消费者保护要求嵌入互联网贷款业务全流程管理体系。

第十一条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风险管理体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互联网贷款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的职责,建立考核和问责机制。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议批准互联网贷款业务规划、合作机构管理政策以及跨区域经营管理政策;

(二)审议批准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三)监督高级管理层对互联网贷款风险实施管理和控制;

(四)定期获取互联网贷款业务评估报告,及时了解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管理、风险水平、消费者保护等情况;

(五)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确定互联网贷款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二)制定、评估和监督执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规划、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合作机构管理政策和程序以及跨区域经营管理政策;

(三)制定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管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贷款限额、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限额及出资比例、合作机构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

(四)建立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持续有效监测、控制和报告各类风险,及时应对风险事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情况、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消费者保护情况,及时了解其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及时知悉风险状况,准确理解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的作用与局限。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应当涵盖营销、调查、授信、签约、放款、支付、跟踪、收回等贷款业务全流程。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合法渠道和方式获取目标客户数据,开展贷款营销,并充分评估目标客户的资金需求、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商业银行应当在贷款申请流程中,加入强制阅读贷款合同环节,并设置合理的阅读时间限制。

商业银行自身或通过合作机构向目标客户推介互联网贷款产品时,应当在醒目位置充分披露贷款主体、贷款条件、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和违约责任等基本信息,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不得采取默认勾选、强制捆绑销售等方式剥夺消费者意愿表达的权利。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要求,通过构建身份认证模型,采取联网核查、生物识别等有效措施识别客户,线上对借款人的身份数据、借款意愿进行核验并留存,确保借款人的身份数据真实有效,借款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反欺诈机制,实时监测欺诈行为,定期分析欺诈风险变化情况,不断完善反欺诈的模型审核规则和相关技术手段,防范冒充他人身份、恶意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获得授权后查询借款人的征信信息,通过合法渠道和手段线上收集、查询和验证借款人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税务、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信息,全面了解借款人信用状况。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估、授信审批和风险定价模型,加强统一授信管理,运用风险数据,结合借款人已有债务情况,审慎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和授信方案。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人工复核验证机制,作为对风险模型自动审批的必要补充。商业银行应当明确人工复核验证的触发条件,合理设置人工复核验证的操作规程。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与借款人及其他当事人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他文书。借款合同及其他文书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贷款资金不得用于以下事项:

(一)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

(二)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三)固定资产、股本权益性投资;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用途。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储存、传递、归档以数据电文形式签订的借款合同、信贷流程关键环节和节点的数据。已签订的借款合同及相关数据应可供借款人随时调取查用。

第二十六条 授信与首笔贷款发放时间间隔超过1个月的,商业银行应当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再评估,根据借款人特征、贷款金额,确定跟踪其信贷记录的频率,以保证及时获取其全面信用状况。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贷款支付应由具有合法支付业务资质的机构执行。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支付账户的监测和对账管理,发现风险隐患的,应立即预警并采取相关措施。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应当根据借款人过往行为数据、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等,确定单日贷款支付限额。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遵守《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受托支付管理规定,同时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互联网贷款的规模和结构、应用场景、增信手段等确定差异化的受托支付限额。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对借款人财务、信用、经营等情况进行监测,设置合理的预警指标与预警触发条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必要时应通过人工核查作为补充手段。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发现借款人违反法律法规或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提前收回贷款,并追究借款人相应责任。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审查评价、督促改善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效果。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商业银行提交互联网贷款专项内部审计报告。

第三十二条 互联网贷款形成不良的,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其性质及时制定差异化的处置方案,提升处置效率。

第三章 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进行借款人身份验证、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查、贷后管理时,应当至少包含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银行账户以及其他开展风险评估所必需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从合作机构获取借款人风险数据,应通过适当方式确认合作机构的数据来源合法合规、真实有效,对外提供数据不违反法律法规要求,并已获得信息主体本人的明确授权。商业银行不得与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第三方开展数据合作。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收集、使用借款人风险数据应当遵循合法、必要、有效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借贷双方约定,不得将风险数据用于从事与贷款业务无关或有损借款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向第三方提供借款人风险数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数据安全管理的策略与标准,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障借款人风险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销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数据泄漏、丢失或被篡改的风险。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满足风险模型对数据精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有效性等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合理分配风险模型开发测试、评审、监测、退出等环节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商业银行不得将上述风险模型的管理职责外包,并应当加强风险模型的保密管理。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贷款产品特点、目标客户特征、风险数据和风险管理策略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标准和建模方法,科学设置模型参数,构建风险模型,并测试在正常和压力情境下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模型评审机制,成立模型评审委员会负责风险模型评审工作。风险模型评审应当独立于风险模型开发,评审工作应当重点关注风险模型有效性和稳定性,确保与银行授信审批条件和风险控制标准相一致。经评审通过后风险模型方可上线应用。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风险模型日常监测体系,监测至少包括已上线风险模型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所有经模型审批通过贷款的实际违约情况等。监测发现模型缺陷或者已不符合模型设计目标的,应当保证能及时提示风险模型开发和测试部门或团队进行重新测试、优化,以保证风险模型持续适应风险管理要求。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模型退出处置机制。对于无法继续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风险模型,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模型退出给贷款风险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全面记录风险模型开发至退出的全过程,并进行文档化归档和管理,供本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随时查阅。

第四章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安全、合规、高效和可靠的互联网贷款信息系统,以满足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需要。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注重提高互联网贷款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加强对互联网贷款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营管理和维护,定期开展安全测试和压力测试,确保系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网络访问控制和行为监测,有效防范网络攻击等威胁。与合作机构涉及数据交互行为的,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敏感数据的有效隔离,保证数据交互在安全、合规的环境下进行。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部署在借款人一方的互联网贷款信息系统客户端程序(包括但不限于浏览器插件程序、桌面客户端程序和移动客户端程序等)的安全加固,提高客户端程序的防攻击、防入侵、防篡改、抗反编译等安全能力。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采用有效技术手段,保障借款人数据安全,确保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合作机构之间传输数据、签订合同、记录交易等各个环节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抗抵赖性,并做好定期数据备份工作。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评估合作机构的信息系统服务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敏感数据的安全保护能力,开展联合演练和测试,加强合同约束。

商业银行每年应对与合作机构的数据交互进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确保不因合作而降低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确保业务连续性。

第五章 贷款合作管理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的准入机制,明确相应标准和程序,并实行名单制管理。

商业银行应根据合作内容、对客户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银行财务稳健性的影响程度等,对合作机构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并按照其层级和类别确定相应审批权限。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合作机构资质和其承担的职能相匹配的原则,对合作机构进行准入前评估,确保合作机构与合作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应当主要从经营情况、管理能力、风控水平、技术实力、服务质量、业务合规和机构声誉等方面对合作机构进行准入前评估。选择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合作机构,还应重点关注合作方资本充足水平、杠杆率、流动性水平、不良贷款率、贷款集中度及其变化,审慎确定合作机构名单。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与合作机构签订书面合作协议。书面合作协议应当按照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明确约定合作范围、操作流程、各方权责、收益分配、风险分担、客户权益保护、数据保密、争议解决、合作事项变更或终止的过渡安排、违约责任以及合作机构承诺配合商业银行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等内容。

商业银行应当自主确定目标客户群、授信额度和贷款定价标准;商业银行不得向合作机构自身及其关联方直接或变相进行融资用于放贷。除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合作机构以外,商业银行不得将贷款发放、本息回收、止付等关键环节操作全权委托合作机构执行。商业银行应当在书面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机构除外。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相关页面醒目位置向借款人充分披露自身与合作机构信息、合作类产品的信息、自身与合作各方权利责任,按照适当性原则充分揭示合作业务风险,避免客户产生品牌混同。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和产品要素说明界面等相关页面中,以醒目方式向借款人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的贷款主体、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违约责任等信息。商业银行需要向借款人获取风险数据授权时,应在线上相关页面醒目位置提示借款人详细阅读授权书内容,并在授权书醒目位置披露授权风险数据内容和期限,确保借款人完成授权书阅读后签署同意。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与其他有贷款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本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管理机制,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商业银行应当独立对所出资的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并对贷后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适度分散的原则审慎选择合作机构,制定因合作机构导致业务中断的应急与恢复预案,避免对单一合作机构过于依赖而产生的风险。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战略、经营模式、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将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总额按照零售贷款总额或者贷款总额相应比例纳入限额管理,并加强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合作机构的集中度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对单笔贷款出资比例实行区间管理,与合作方合理分担风险。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和不符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经营资质监管要求的合作机构提供的直接或变相增信服务。商业银行与有担保资质和符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经营资质监管要求的合作机构合作时应当充分考虑上述机构的增信能力和集中度风险。商业银行不得因引入担保增信放松对贷款质量管控。

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清收。商业银行应明确与第三方机构的权责,要求其不得对与贷款无关的第三人进行清收。商业银行发现合作机构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立即终止合作,并将违法违规线索及时移交相关部门。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持续对合作机构进行管理,及时识别、评估和缓释因合作机构违约或经营失败等导致的风险。对合作机构应当至少每年全面评估一次,发现合作机构无法继续满足准入条件的,应当及时终止合作关系,合作机构在合作期间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将其列入本行禁止合作机构名单。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首次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应当于产品上线后10个工作日内,向其监管机构提交书面报告,内容包括:

(一)业务规划情况,包括年度及中长期互联网贷款业务模式、业务对象、业务领域、地域范围和合作机构管理等;

(二)风险管控措施,包括互联网贷款业务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互联网贷款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及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制度,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管理政策和程序,互联网贷款业务限额、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限额及出资比例、合作机构集中度等重要风险管控指标;

(三)上线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基本情况,包括产品合规性评估、产品风险评估,风险数据、风险模型管理情况以及是否符合本办法相关要求;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配套服务情况;

(五)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五十九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结合日常监管情况和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等,对商业银行提交的报告和相关材料进行评估,重点评估:

(一)互联网贷款业务规划与自身业务定位、差异化发展战略是否匹配;

(二)是否独立掌握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等核心风控环节;

(三)信息科技风险基础防范措施是否健全;

(四)上线产品的授信额度、期限、放款控制、数据保护、合作机构管理等是否符合本办法要求;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否全面有效。

如发现不符合本办法要求,应当要求商业银行限期整改、暂停业务等。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要求,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4月30日前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年年度评估报告。年度评估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业务基本情况;

(二)年度业务经营管理情况分析;

(三)业务风险分析和监管指标表现分析;

(四)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及改进情况,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五)风险模型的监测与验证情况;

(六)合规管理和内控管理情况;

(七)投诉及处理情况;

(八)下一年度业务发展规划;

(九)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一条 互联网贷款的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和合作机构管理等在经营期间发生重大调整的,商业银行应当在调整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书面报告调整情况。

第六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风险水平和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情况等对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及相关集中度风险、跨注册地辖区业务等提出相关审慎性监管要求。

第六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方式,实施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监督检查。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开展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数据统计与监测、重要风险因素评估等工作。

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办理互联网贷款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其行为严重危及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应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严重违反本办法的,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经营互联网贷款业务,应当依照本办法制定互联网贷款管理细则及操作规程。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按照《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 外国银行分行参照本办法执行。除第六条个人贷款期限要求外,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七十条 过渡期为本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过渡期内新增业务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应当制定过渡期内的互联网贷款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并于办法实施之日起1个月内将符合本办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书面报告和整改计划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由其监督实施。

四、农商银行贷款互联网销户还能继续贷款吗?

互联网如果已经消耗了,就需要重新开户才可以继续贷款。

五、美国互联网贷款

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的发展与前景

互联网贷款是指通过在线平台和技术手段,将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撮合,实现借贷业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在过去几年中蓬勃发展,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和全球互联网贷款市场的龙头地位。

1. 美国互联网贷款的发展概况

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LendingClub成为了全球第一家互联网贷款平台。随着信贷危机的发生,传统银行对小微企业、个人贷款等业务的审批标准趋严,许多无法满足传统金融机构要求的借款人开始转向互联网贷款。

2010年至2015年间,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根据美国财经媒体CNBC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互联网贷款交易量仅有22亿美元,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364亿美元。互联网贷款的创新模式和高效便捷的借贷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和出借人加入其中。

2. 美国互联网贷款的市场特点

美国互联网贷款市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多元化的业务模式:美国互联网贷款平台大致可以分为P2P平台、借款平台和贷款市场三类。借款平台主要提供消费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P2P平台则是通过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实现直接借贷;而贷款市场是将不同出借人的资金汇聚在一起,由平台进行统一融资。
  • 科技驱动的创新:互联网贷款行业依托于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风控、智能算法匹配等手段实现高效的借贷服务。此外,还有一些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风险、改善用户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监管与规范: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受到监管机构的审查和规范。众多的法律法规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确保平台运营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例如,出借人在平台上的债权转让和退出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以防止恶意操纵市场。

3. 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的前景

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在兴起的十余年时间里,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逐渐完善,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首先,美国互联网贷款市场仍然存在大量的借款需求。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对贷款人群的审查标准严苛,很多人无法获取到传统渠道的贷款。互联网贷款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融资方式,可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缺。尤其是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互联网贷款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其次,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贷款行业的风控和运营效率。借款人和出借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贷款和投资收益的体验将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最后,改善监管环境将助力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的发展。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在不断加强,为互联网贷款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监管部门对平台运营、合规管理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将有助于优胜劣汰,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的发展在金融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互联网贷款作为一种革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以其高效、便捷的借贷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和出借人参与其中。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监管的逐步完善,美国互联网贷款行业有望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同时,借款人和投资者在参与互联网贷款时应保持审慎态度,选择合规、信誉良好的平台进行借贷活动,以确保自身的权益和资金安全。

六、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暂行办法?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日前已有新版本,相比此前的内容有所调整更新。 这一文件对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以及其他各类金融科技公司均可看作是一大利好消息,对于“助贷”业务合规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该文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解读?

【明确互联网贷款概念】

此文件已明确,除了两种方式,其他都是互联网贷款,这两种是:

第一种情况是:商业银行线下进行贷款调查、风险评估和预授信后,借款人在线上进行贷款申请及后续操作的贷款;

第二种情况是:商业银行以借款人持有的房屋等资产,作为抵押物而发放的贷款。

所以,虽然此办法关了很多窗,但助贷的门打开了。

【不得将风控核心外包】

办法中提到,地方法人银行坚决杜绝跨区域经营,而是指出“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识别和监测跨注册地辖区互联网贷款业务开展情况”。

那这就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为助贷开了一扇窗,意味着民营银行在当地可以参与助贷业务。 同时严防银行业将核心风险外包,说明对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高。

另外,把暴力催收的窗关了,这对借款人和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七、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借贷的首选方式。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以其便利、高效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本文将就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借款人和投资人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借贷的平台。这种形式的金融贷款平台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知名的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如拍拍贷、网贷之家等。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一些创新型企业开始尝试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模式,但是市场认可度较低。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第三个阶段是规范整顿阶段,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相比传统的贷款方式具有许多特点。首先,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申请程序简单、便捷,用户只需在线填写申请表格,就可以轻松申请到贷款。其次,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提供的贷款额度相对较高,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还提供了灵活的还款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还款方式。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另一个特点是风险控制能力强。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利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手段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了贷款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还将投资人的资金进行多样化分散投资,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风险。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未来趋势

随着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首先,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为了吸引更多用户,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将不断优化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其次,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将进一步加强风控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将能够更好地评估和控制风险,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贷款服务。

此外,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还将加大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从而提高平台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未来,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有望实现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贷款服务。

结语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在改变着人们的借贷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贷款服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竞争,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必将不断发展壮大。作为用户,我们要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的特点和风险,合理利用这种新型借贷方式,实现个人财务的规划和发展。

八、互联网贷款行业分析

互联网贷款行业分析

互联网贷款行业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迅速发展,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对互联网贷款行业进行深入分析。

市场规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贷款行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贷款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与传统银行信贷相比,互联网贷款具有放款速度快、申请便捷、审批灵活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和企业的青睐。

在过去几年中,互联网贷款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涌现,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各种贷款产品,如个人消费贷、小微企业贷等。这些互联网贷款产品以其灵活多样的特点赢得市场份额,成为金融行业的新兴势力。

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贷款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未来,互联网贷款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用户体验。同时,更多传统金融机构也将加入互联网贷款行业,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另外,互联网贷款行业在普惠金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贷款可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尤其是那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触及的小微企业和个人。这将有效地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

风险控制互联网贷款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风险控制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一些互联网贷款平台存在信息泄露、资金风险等问题,给用户和平台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对于互联网贷款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互联网贷款平台应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核和评估,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模型,提高借款人还款意识和自觉性,有效控制逾期还款风险。

结语

总的来看,互联网贷款行业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互联网贷款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互联网贷款行业也需不断优化风险控制措施,提升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九、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

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数字化时代的贷款新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传统金融服务业也在不断转型,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作为一种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式,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将探讨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的特点、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顾名思义,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房产抵押贷款业务。相较于传统的银行贷款方式,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便捷快速:申请流程简单,无需繁琐的材料提交和审批流程。
  • 灵活多样:贷款金额、期限等灵活多样,满足个性化需求。
  • 数字化服务:信息化操作、在线申请、智能审核,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的优势

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相比传统贷款方式,具有诸多优势,使其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贷款新选择:

首先,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的申请流程简单快捷。借款人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页端轻松完成贷款申请,无需跑银行、排队等繁琐步骤,极大提升了办理贷款的效率。

其次,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具有更加灵活的贷款产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风险评估,互联网贷款平台推出了多种额度、利率及还款期限的贷款产品,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的利率相对较低。由于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可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利率,使借款人享受到更为优惠的贷款条件。

另外,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审核、风控,缩短审核时间,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在未来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竞争,将推动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市场规范化、健康发展。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房产抵押贷款提供更多便利,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大数据风控等,将使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在风控、审核等方面更加完善。

此外,随着用户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将继续受到市场的重视,成为金融机构竞相布局的重要领域。

综上所述,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创新产品,具有诸多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房产抵押贷款将不断完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一员。

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互联网贷款延期政策?

不可以,每个地方有不同政策,而且手续慢

上一个下一篇:互联网经济名词?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